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项狄传》中有一个关于意义的哲学主题。斯特恩认为 ,语言和理性不能表达意义 ,只有构成感性内容的东西 ,如情感、想象 ,动作等 ,才是意义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语用文体学特指用语用学理论分析文学文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长足发展。本文采用语用学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探讨凯特·肖邦代表作《觉醒》中人物的交际意图、人物关系和性格特征。以期展现该理论在解读文学作品时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以卡梅伦在苏格兰公投前最后一次演讲为语料,探讨卡梅伦演讲中的话语运用策略。通过结合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对及物性、词汇分类和情态功能的描述,本文意在分析卡梅伦演讲中的语言选择和运用如何传达了他的政治意图,从而揭示语言在传递意识形态中的作用和强大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4.
亚裔美国文学选集《哎……咿!》揭示亚裔美国人在美国的历史进程,凸现他们受到的不公待遇,唤醒了亚裔美国人的自我意识,为亚裔族群的觉醒和亚美文学的发展做了铺垫。  相似文献   
5.
处于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双重压迫下的美国亚裔妇女在历史上一直是被定型的无声群体,是"边缘的边缘".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民权运动,给这个无声的群体以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使她们觉醒,因而她们采取一系列方式来摆脱束缚,展现自我风采,重塑自我形象,以此来抗争种种强加于身的定型化偏见.  相似文献   
6.
身处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风云际会、复杂多变的社会格局,菲利普·罗斯敏锐地意识到文学创作与历史语境之间的互动,指出在日益复杂的后工业时代,美国犹太作家在保存民族苦难记忆的同时,更应通过自我展示、自我伸张的方式宣示自身的存在。唯如此,才能使美国犹太人不再成为各种偏见的受害者,真正成为多元社会的平等一员。  相似文献   
7.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跻身于"英国移民文学三剑客"之列,足见其文学造诣和在当代英国文学中的地位。为他赢得"布克"奖的长篇小说《长日留痕》,再现了一段英国往事,流露出浓烈的怀旧情感,表现出对历史的再审视、对绅士等传统观念的依恋,与当代英国的现实处境构成了反讽性互文关系,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帝国垂暮的感叹。综而观之,黑石一雄如此情结的展现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其日裔背景在文学创作中的悄然流露,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8.
论英国19世纪女性小说家创作的道德关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英国19世纪社会文化生活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勃朗特姐妹等一批女性作家以特有的感性注意到了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贵族阶级正逐渐走向没落,却依然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反映到道德层面,表现为对"门第观念"和"绅士概念"的推崇;而上升中的中产阶级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两面性,一方面遵从并内化贵族道德观念,另一方面也试图倡导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道德取向,如对劳动的重视、倡导自控和自助观念以及对体面生活的希望与追求;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注定了他们只能沦为他人思想观念的模仿者、实践者,注定了他们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失语症"患者命运.英国19世纪涌现的众多女性小说家透过现实主义的外衣,展现出一幅幅独具特色的道德图景,彰显了共同的道德关怀,为后人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复仇女神》是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于2010年发表的新作,是一部融历史关怀与个人命运于一身的新现实主义佳作。小说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爆发在纽瓦克的时疫的想象叙述,再现了犹太青年主人公布基面临选择时的不自由状态,揭示他陷入双重道德拷问而不能自拔、最终被钉在自设的耻辱架上的心路历程,呼应了复仇女神意象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菲利普·罗斯享有美国"活着的文学神话"盛誉,其文学成就有目共睹.国内批评界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真正意识到罗斯作品的价值,开始对其作品进行解读与阐释.但由于国内罗斯研究起步较晚,较之国外的罗斯研究仍有差距,所以有必要对国外罗斯研究成果做以总结,以便为我国的罗斯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