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自治地方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左右。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既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又关系到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还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30多年来在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大力支援和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还有许多地方并不尽如人意,不少事情是事倍功半,或者收效甚微,甚至事与愿违。在面临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经济文化的问题上,是继续不走样地走着老路,还是进行新的选择?陷于两难处境的原因何在,根本出路在哪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认识并未统一。下文拟就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思维方式和根本出路问题,略抒管见,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最近指出:十三大进一步解放了党和人民的思想,也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现在正值稳定经济,深化改革,以及面临实现国家工业化,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巨大历史任务,重新学习、认识和研究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生产力的一贯思想和系统理论,对于澄清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认识问题上的偏颇观念,对于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都具有根本性的理论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把一切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3.
民族关系是一个国家中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心理因素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社会性的联系。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它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并受到该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社会主义社会是各民族得到充分发展繁荣的历史时期,以各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新型  相似文献   
4.
一、为什么要评说《富饶的贫困》及其宣扬的“马太效应”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科学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相关系列的概念、理论和学说进行辩证思维的产物。如果认识的主体对认识的对象仅仅停留在它的发展过程的片断,或者猎取非本质属性的现象,就率意搬用西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乃至神学的现成公式,肢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少数民族经济,就难免不陷入主观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振兴民族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合理地调整和改造民族地区农村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而加强民族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研究,无疑是一项重要的紧迫任务。本文仅就现阶段民族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调整结构的总体构想,提出一些看法供讨论。  相似文献   
6.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它不仅仅是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畴,在我国民族的产生要追溯到封建社会发轫之初的秦、汉时代以前,秦、汉时我国已由多民族组成了统一的国家。民族和多民族国家都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一般地说,民族一经产生,民族问题便相应产生;特殊地说,民族问题是伴随多民族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它也是受变化法则支配的,有自己的开端、发展过程并随民族的消亡而消失。民族问题不是独立自在和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阶级居于社会的统治地位时,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