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光潜的“形象直觉说”及其与克罗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来源于克罗齐的“形象直觉说”。他对克罗齐的学术理论,经历了从推崇到怀疑再到批判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这一演变过程,显示他逐步摆脱形式派美学的束缚,并对其破绽进行“补苴罅漏”的努力。1949年以后,他的美学思想转向接受马克思主义.既有社会变革而产生的外力推动的影响,其自身的学术取向也具备转变立场的内在潜质。  相似文献   
2.
钱念孙 《学术界》2005,(1):290-291
十数年来 ,我曾一次又一次地来到皖南 ,感受徽文化的神采和底蕴 ;也曾一次又一次地阅览相关书刊 ,了解徽文化的由来和演变。尽管我对徽文化及其研究已经并不陌生 ,但捧读黄山书社最近出版的《徽州五千村》系列丛书 ,仍然受到知识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徽州五千村》丛书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 ,从徽州文化完整性出发 ,将原徽州范围内的古村落作为文化遗存的整体加以审视和考察。因而该丛书除综合卷、屯溪区卷、徽州区卷、黄山区卷、歙县卷、休宁县卷、祁门县卷、黟县卷之外 ,还包括绩溪县卷、旌德县卷和婺源县卷。全书共 1 2册 ,2 80余万字 ,1 …  相似文献   
3.
近来,一些杂志又开专栏,大谈特谈“人文精神”,颇有“热”人文精神之势。照我粗浅的理解,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终极关怀,是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时下呼唤人文精神,当然不是空谷来风,而是当今社会现实在这方面让人忧心件件。今日之中国,社会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商品经济大潮汹涌澎湃,到处弥漫着拜金主义的气息。在这种“向钱看”的实利心态占主导地位的风气里,仁义道德之类的古人遗训,多被当作“迂腐”之言嗤之以鼻。以文史哲三大学科为核心的人文学术,也多被看作“无实用价值”而备受冷落。不少大学为适应市场经…  相似文献   
4.
对民族文学的纵向发展与横向交流之间的同步关系即常态关系,讨论较多,则对民族文学的纵向延伸与横向交流之间异步发展的变态关系作了较深的分析。作者认为,这种变态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文学横向交流的冲击,导致民族文学的纵向延伸发生“断裂”的状况;二是由于横向交流的刺激,使民族文学的纵向延伸出现“跳跃”发展的状况。基于这种观点,作者还对过去一些理论中的矛盾现象作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朱光潜没有直接参加“五四”运动,他作为桐城派的后裔,一开始对新文化运动甚至很反感,但经过剧烈的内心冲突和认真的反思,他终于从一个传统教育培养起来的旧知识分子,转变成为新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文章描述了“五四”时代潮流如何促使这一转变的曲折过程,并对发生转变的三大原因进行了探讨,对朱光潜放弃文言后写出的第一篇白话论文的内在动因及科学、民主内涵,进行了学理剖析。  相似文献   
6.
我们常说,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要选择其中优秀的部分,不能不分好坏优劣,随意吞食.这无疑是个十分正确且十分重要的看法.然而,从各国文学交流的大量实际来看,却常常发生与这理论相矛盾、相对立的状况.钱钟书先生在其名文《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中,就曾特别指出:美国的塞缪尔·郎费罗在其本国颇受轻蔑,其诗歌也远非上乘之作,但在中国输入西方文学的过程中竟首开先河.他比同用英语写诗的莎士比亚远远领先,也比他自己翻  相似文献   
7.
论日记和日记体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念孙 《学术界》2002,(3):212-223
日记的远祖是编年纪事体史书。在编年纪事之后和日记兴起之前 ,笔记是其间过渡的体裁。日记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 ,在西方则产生于 1 6世纪英国。日记与一般备忘录和随感录的重要区别 ,除标明年月日时间要素外 ,更在于它是个人秘密的保存 ,是自己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日记体文学大致可分日记体散文和日记体小说两类。日记体散文所写多半确有其人其事 ,只不过进行了文学的提炼和润色 ;而日记体小说所写的人和事 ,却完全可以跳出事实的框框 ,进行创造性虚构 ,塑造出全新的艺术形象。文章从中西比较的角度 ,对日记和日记体文学作了自己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9.
文中从社会风俗、文化心理和不同文化系统的语言差异等方面,对文学翻译中文化冲突现象作了较深入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梳理《据几曾看》手稿流传和出版的线索,论述了一部被长期埋没的书画著作的价值;通过对作者葛康俞家庭背景和从艺经历的考察,揭示了陈独秀家族、邓以蛰家族和葛康俞家族的复杂关系,以及葛康俞如何在陈独秀和邓以蛰关心教导下成长的过程;通过对《据几曾看》的学理分析,评述了作者对绘画理论和中国古代著名画家及其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独到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