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高校教学不断进行改革的今天,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日益突出。教学模式由过去的教师单纯讲授以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向更多地让学生参与以培养其综合素质。师生……  相似文献   
2.
闫续瑞  杨茂文 《兰州学刊》2012,(10):217-219
采桑女作为诗歌艺术形象最早以体美容冶、自由奔放的姿态出现在《诗经》当中,到了汉代趋于成熟,汉乐府《陌上桑》中美德兼备的罗敷成为采桑女形象的典范。宋代诗人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民间风貌、思想观念以及自身的审美追求出发,一方面继续在汉以来的采桑女形象上进一步发掘,凸显采桑女坚贞不屈的妇德;另一方面拓宽了原有的采桑题材,把桑间与男子邂逅、幽会的采桑女带入真实艰辛的劳作之中,从而促使了采桑女形象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3.
宋代是中国家训文学发展的鼎盛期,家训诗歌的创作尤为繁荣。南宋诗人陆游共创作了二百余首家训诗歌,不仅为以诗训子的数量之最,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家训史上占有较高地位。陆游继承传统家训诗歌的精华的同时,加以革新。其家训诗歌呈现出注重抒发主体意识、充分表达情感特征和系统阐述诗学思想的新特点。这主要受到时代氛围和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绣襦记》是出现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一部传奇作品,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绣襦记》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情节的铺排:以“绣襦”作为一个贯穿全剧的道具;伏笔与照应手法的运用;情节的调整。其次,语言的运用: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化用古典诗词生动自然;化用民间语言,特别是“四季莲花落”的化用。上述成就,历来为人所称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