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5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唐文宗开成二年(八三七)春,李商隐二十五岁,应举,登进士第。商隐早孤,二十五岁以前的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是不幸的。但就个人仕宦遭遇来说,不幸中有幸的是他受到当时牛党巨子令狐楚的激赏,靠了令狐父子的举荐,早早地中了进士。唐代重进土科,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商隐中进士的年龄不能算晚。这时,摆在他面前的前程,真是远大得很。李商隐本人也很得意。但是对官场世事浑无所知的诗人没有想到,这个得意的开端也成了他失意的开始。本年冬,令狐楚卒于兴元任所,次年,商隐往依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娶王氏女。从此,他就从顺风的浪顶跌了下来,掉在“牛李党争”纠缠不休的滋涡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思旧》诗中有“退之服硫黄,一病迄不痊”之句,所言退之究竟指谁,历来多认为是指韩愈。韩愈是否死于“服硫黄”不仅是其生平大端,而且与评价其攘斥佛老的立场及其为人为文品格关系重大。本文通过对有关史料的条分缕析,支持了韩愈未曾服硫黄的少数派意见;并对白诗中的“退之”作了一些推测,从而拓宽了研究这一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韩愈的以文为诗,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法,也是形成他奇崛诗风的重要因素,曾对宋诗产生过巨大影响。以文为诗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和创作理论的丰富,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是一个长期聚讼的问题。前人,主要是宋人,对韩愈以文为诗,颇多贬损之词。例如沈括说:“退之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惠洪《冷斋夜话》卷二)黄庭坚说:“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陈师道《后山诗话》引)陈师道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后山诗话》)所以,在具体分析韩愈的以文为诗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以文为诗为什么会成为诗歌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弄清这个问题,对具体评价、优劣韩愈的诗歌创作,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歌,李白和杜甫是两个高峰。中唐时,李杜即齐名;宋以迄明清,李杜的诗无不受学人重视。韩愈《调张籍》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严羽《沧浪诗话》云:“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然而李杜诗之研究状况,却大相径庭:一寂寥,一热闹,恰成鲜明对比。考察李诗后世遭遇之寂寞冷落,固然有多种原因,而自宋  相似文献   
5.
一、从“李白,山东人”说起编修于五代后晋的《旧唐书》,至宋时受到许多史学界有识者的批评.曾公亮谓其“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进新唐书表》),吴缜谓其“纪述取舍,乖戾舛差”(《进新唐书纠谬表》).单就《旧书》的《李白传》而言,其“错误”诚然是在在皆是,其中尤以谓李白“山东人”最为识者所鄙陋.中华书局标点本《旧书·李白传》“山东人”下校勘记云:“李白中年时曾在山东住过,故杜甫诗中有‘汝与山东李白好’之句,元稹《杜子美墓系铭》以李白为山东人,《旧唐书》沿袭了这一错误.”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典艺术当中,合理运用空白,可以使艺术的意境更加深邃辽远。“空白”在形似中求神似,由有限中出无限,使空间更具意义。本文就中国园林的布局手法受到的中国画布白构图思想的影响,论述了中国园林布局中空白的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7.
杜甫华州罢官西行秦州考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唐书·杜甫传》载:"(乾元元年,甫)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遂为后世所宗,古今皆无异辞,然而这个说法并不成立。首先,《新唐书》"弃官"说文献上缺少依据;另外,古今治杜者归纳地杜甫"弃官"的其他理由亦不充分。按杜诗中尝自言"罢官",而罢官是符合事实的。杜甫罢官的原因与他华州任内荒怠职务有关,尤其与他任内触犯禁内外官员"私出州县界"法律规定有关。杜甫因为牢骚太盛而行为有失检点,导致罢官是必然结果,而西行秦州则是他罢官后无奈中的仓促选择。学界为了完成诗人的完美形象,故乐于弃官说而未能深究罢官的真相。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锦瑟》诗,当是他晚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罢盐铁推官困居郑州故居期间)回顾其坎坷一生而作。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的“五十”,大约暗合了作者当时的年龄,所以即此起兴,引出对往事华年的回忆和兴叹。全诗含蓄蕴藉,盛慨万端。有人说此诗是李商隐的绝笔诗,如果不把“绝笔”二字拘泥成病在弥留之际才写的最后遗诗的话,此说大致成立。所以安徽师大中文系古典组编选的《李商隐诗选》,将《锦瑟》列为编年诗最后一首,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9.
韩愈排佛,哲学史上评价不一,但对以下却无异议,那就是:一、反佛态度最为激烈;二、反佛志向终身不渝。然而,结合韩愈的生平研究,我们会发现,当宪宗元和末年、具体说就是元和十四年至元和十五年的两年之间,韩愈的反佛态度出现过由高潮到低潮、再由低潮到高潮的一段颇为特异的时期。两次高潮,分别以元和十四年正月的《论佛骨表》和元和十五年七月间的《与孟尚书书》为标志。当低潮之际,韩愈不但出现了对自己谏迎佛骨的尤悔心情,而且试图对佛理有所认知、有所体验。由于时局的变化(宪宗崩,穆宗立)、个人处境的变化以及始料不到的舆论蜂起,韩愈终于与佛教擦肩而过,其欲认知佛理并予以体验的企图也终于浅尝辄止。本文试图结合韩愈生平遭际,对其与佛教的这一段特异关系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初,有利的学术环境促成了唐代文学研究局面的繁荣.在对唐代文学发展规律的重新认识、唐代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佛道与唐代文学的交叉研究、唐诗艺术的研究、唐代文学与政治文化军事制度的研究、唐诗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研究、史料的整理和作家名录及研究资料的编纂、热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与讨论、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形成和主流研究方法的确立等九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在繁荣局面中也有一些带倾向性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