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4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謇和袁昶是晚清史上的两位名臣。自1880年两人初识到1900年袁昶被杀的20年间,他们合作共事,对晚清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言论和主张既影响了东南督抚,又影响了朝廷中枢,在变数不定的晚清政局中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们相知相交、合作共事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
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现代史教学改革,应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充实教学内容,适当介绍国内外史学研究动态和研究新理论;改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多元并举;提高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注重学生知识吸收、能力培养、品格锤炼,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陆玉芹 《晋阳学刊》2009,(6):125-126
一 钱穆曾说过:“政治事业之推动与支持,则首赖于人才。人才之培养,系唯大学教育之责。”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由于对新式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改革被提上日程。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民国的第一个学制——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由于模仿日本和德国的痕迹较深,没有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课程、教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并未形成较大影响。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人中国。国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运动。在多方呼吁和努力下.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又是一场人的解放运动。人的解放 ,是对人的人格、尊严、价值、个性与创造精神的肯定与张扬。从追求人格独立 ,树立新的自我观 ;尊重妇女地位 ,树立新的妇女观 ;改造国民性 ,树立新的国家观等方面来分析人的解放 ,才更深刻 ,更全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在此方面开创性的意义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5.
2004年是晚清著名爱国政治家翁同龢逝世一百周年。为了继承和发扬前哲先贤的爱国思想与革新精神。由江苏省文化厅、常熟市人民政府于9月22-24日在南京、南通、常熟共同举办大型学术座谈会。全国政协常委、张謇后裔张绪武先生,翁同龢五世孙翁万戈先生,以及来自北京、山东、上海、浙江和江苏的文史界、新闻界6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就  相似文献   
6.
戴景贤是钱穆去台湾后的第一个及门弟子。他对钱穆学术思想的解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从“历史整体”的角度解读钱穆学术思想的学术特色 ,认为钱穆的学术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既具有历史性 ,又具有时代性 ;二是从哲学的角度探求钱穆义理思想的根源 ,认为独特的儒学观是钱穆学术思想的核心。戴景贤的解读虽然不是全面的 ,但却是独特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7.
洋务运动时期 ,大批的外国科技人员涌入中国 ,构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外来科技人员群体。他们或培养人才 ,或参与翻译工作 ,或著书立说 ,对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来华科技人员对中国文化作了有意义的贡献 ,但对他们的评价还应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在晚清政局中,翁同龢的官位、声望、政治品性都远远高于徐用仪。甲午中日战争时,翁、徐二人同为军机大臣,参与机要,翁同龢是帝党主战派的代表,徐用仪是后党主和派的核心人物。在和战问题、割地问题和借款问题上,他们两人政见相左,多次"动色相争"。徐用仪被罢斥退出军机和总署,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翁同龢所为。大量的史实证明,虽然翁、徐二人政治倾向不同,但徐用仪被罢斥绝非翁同龢授意所为。翁同龢并非完人,徐用仪并非毫无是处。  相似文献   
9.
自同治至光绪年间,淮盐因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而失去了在两湖地区的大部分引地。为规复两湖引地,两江总督采取了种种措施:从重税邻私到禁止川盐入楚;从川、淮分界行销到代完川、鄂饷银;从设卡辑私到设卡缴税;从加强运销机构管理到提高淮盐质量。然而这些措施却遭到了四川总督、两湖地区督抚的联合抵制。"引地规复之争"背后折射的是地方官僚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同时也反映了盐业从生产、分配到运销、管理最终走向市场化的历史必然性。至光绪中叶,在中央政府的催促下,淮盐盐引虽然恢复,但私盐贩运依然屡禁不止,此后也一直未能彻底解决。两淮盐场遂逐渐转向垦殖。  相似文献   
10.
帕米尔交涉是许景澄在驻俄公使任上耗时最长、费力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桩交涉案。在交涉过程中 ,他一方面“通声气”、“采虚实” ,谈判磋商 ,传递情报 ,一方面根据他对帕米尔和俄国侵略意图的认识提出建议 ,为清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他的交涉过程可以分为 :建议“严保我界 ,三国各不侵占” ;赞同“派员会勘 ,定分各界” ;反驳“先撤卡 ,后勘界” ;出札守兵 ,坚持陈约 ;举荐庆常 ,继续交涉。中俄“两不进兵”的交涉结果可谓差强人意 ,但帕米尔问题终成悬案。许景澄与帕米尔交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