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朱元璋的集权政治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究竟起了什么作用,目前史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强调它的积极作用,低估它的消极作用;有的同志却认为它毫无积极作用可言,全是对历史的反动.持前一种观点的同志实际上是着重于对中央集权的分析,而忽视了君主专制这方面的因素;持后一种观点的同志则是把封建的中央集权和强化皇权当成互不相干的两回事,因此着眼于君主专制这方面的分析.我认为两者应该结合起来看,不能单独看一方面.因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同时也是君主集权;加强封建的中央集权,同时也就强化了皇权.无论是秦皇汉武时期,还是唐宗宋祖时期都是如此,朱元璋集权政治当然也不能例外.不过,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皇权愈益膨胀,显示出封建制度腐朽时期的到来,这是毫无疑义的.既然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同时也是君主集权,因此,对朱元璋的集权政治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估价它的历史作用.下面就这两方面的作用,略抒管见.朱元璋的集权政治产生于元末割据纷争的混乱局面之后,朱元璋已成为当时唯一能够实现全国统一的代表者.他经过南征基本上统一了南方,接着进行北伐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  相似文献   
2.
由湖北省社联、湖北省文化厅、湖北大学、湖北通山县政府联合发起的《李自成归宿问题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在通山县凤池山庄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明清史专家、学者及新闻出版界代表共七十余人。著名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湖北省文联主席姚雪垠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作了两次发言。姚老说:“李白成走死通山确实有据”,“王船山的《永历实录》所载,是可信的材料”。“李自成是壮烈牺牲还是遁入空门,对这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著作很多,共有一百余种,在学术上成就很大,尤精于经学、史学,主要贡献是哲学。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况、王充、柳宗元、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把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推向了高峰。他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中把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得较好的代表。他对程、朱、陆、王的唯心主义理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批判。他批判了程朱客观唯心主义的“理一元论”和陆王主观难心主义的“心一元论”,发展了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宇宙观。他也批判了佛家“刹那生灭”、“生死轮回”的“寂灭说”和道家“方生方死”、“有生于无”的“虚无说”,提出了“气无生灭”的“元气不灭说”,发展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他的认识论也达到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在认识论方面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他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子、王充等人的认识论思想,并把它推向了接近唯物论的反映论原理。 王夫之和荀子一样,认为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客观事物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他说:“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乃此理也,唯人之所可必知,所可必行,非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而别有理也。”(《四书训义》)“原于天而顺乎道,……五常百行之理无不可知,无不可能。”(《张子正蒙注·动物》)“人有可竭之成能。”  相似文献   
5.
史学界对一条鞭法有不同认识,有的认为它是一般的赋役制度,反正封建统治者要养活一大群的国家官吏和主要地是为了镇压农民之用的军队,就必须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奴役,就需要有一套赋役制度.也有的认为它在明中后期出现不是偶然的,确有其封建社会后期的特征,但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毫无联系.也有的认为一条鞭法纯属一种役法的改革(和北宋王安石免役法是一脉相承的),并未涉及到田赋改革的问题.另外,一条鞭法是谁开始创行的也有不同的说法.本文试述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6.
明初赋役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朱元璋从巩固自己统治的观点出发,除实行一些恢复农业生产的经济措施,如移民垦荒、兴修水利、军民屯田等等之外,还建立了一套对农民剥削奴役的赋役制度。朱元璋的赋役制度是逐步建立起来的。他在为吴王时规定:“赋税十取一,役法计田出夫。县上、中、下三等,以赋十万、六万、三万石下为差。府三等,以赋二十万上下、十万石下为差。”(《明史》卷七十八)这可说是为了解决紧迫的战争需要的临时办法。  相似文献   
7.
十六世纪后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趋于没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期。由于明朝专制主义政权的腐败导致了阶级矛盾的逐渐激化。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也产生了叛离封建正统观的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