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分析李安的早期作品《喜宴》中反映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情节,剖析其潜在的文化背景因素,即中国人的孝道、家庭伦理观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家庭伦理观;中国相对传统保守的文化特征与西方多元开放的文化特征;以及在解决同性恋事实与传统中国式婚姻的矛盾时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的“中庸”处世哲学。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观看反映中西方文化特征的影片是了解、学习不同民族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世界全球化发展背景之下学生亟需掌握的能力之一。而电影是传播文化的有效媒介。运用跨文化交际学的相关理论,从三个方面即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中性与情绪化文化、男权社会与男女平等对电影《通天塔》进行跨文化差异分析。从现象分析本质,用情节分析理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电影、学习文化。  相似文献   
3.
以爱德华·霍尔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提出的"高语境文化"概念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中国产生的儒家文化渊源。分析了《论语》中体现的自省、内敛、含蓄与谨慎等品质。从要求人们对外界事物、环境细致观察,甚至察言观色的告诫以及君子为人立身的标准这三个方面分析阐述儒家思想是孕育中国高语言环境的文化根源。通过分析论述,旨在强调我们在学习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知识时,应重视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思考,这样才能使我们较为深刻、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理论与知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