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4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9 毫秒
1.
《范太史集》五十五卷(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北宋范祖禹撰。祖禹(1041年--1098年)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今四川华阳县)人。宋仁宗嘉祜八年(1063年)进士。历官龙图阁学士知陕州。事迹附见《宋史·范镇传》。范集中涉及《通鉴》编写的一些人和事,摘举于次,以为治史者之一助。一、“同编修《资治通鉴》”范祖禹在《龙门山胜善寺药寮记》中,自称“奉议郎同编修《资治通鉴》范某”(卷三六)。在《祭叔母宇文氏文》中,也称“左奉议郎同编修《资治通鉴》某”(卷三七)。两处均于阶官下系以“同编修《资治通鉴》”,这一差遣实际上成了他长时期的官职。范祖禹自幼育于叔祖范镇。范镇于庆历、嘉祜间,预修《新唐书》,历十七年之久,对唐史很有研究。司马光和范镇是好友,彼此过从甚密。所以他在《荐范梦得状》中说:“自祖  相似文献   
2.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素为艺林所重,但其中关于《洛游子》一书的论断,看来还是有点问题,其言如下:《洛游子》一卷,题司马光,非也。所称乐全子、齐物于,亦莫知何人(卷十一)。陈氏因不知齐物子和乐全子的真实姓名,没有说明任何理由,就认定此书并非司马光所作,未免失之武断。其实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对此曾有明确的记载。这篇记载还被江少虞收人《宋朝事实类苑》卷四十一,其中略有异文,现录王氏全文于下,而以括号注明江引异文,以资参考:司马温公化游治中,不屑世务,弃(齐)物我,一穷通,自称曰齐物子。元丰中秋,与乐全…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兴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起过进步的作用,谭嗣同是这一运动卓越的鼓吹者和领导者之一。他具有渊博的学识,勇敢的性格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他的著作中,对中国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给近代思想界以重大的影响。他的著作流传于世的有陈乃乾所编的《谭浏阳全集》(张元济辑《戊戌六君子遗集》中关于谭氏的诗文都收入了全集),近年欧阳予倩先生出其家藏谭氏函稿,编印《谭嗣同书简》一册(文化供应社出版),除了其中的第一篇外,都是全集所未收录的。欧阳先生在序文中说:  相似文献   
4.
几年来,“四人帮”借批儒评法之名,行篡党夺权之实,捏造“儒法斗争贯穿两千多年”的谬论,大搞古为帮用的影射史学。“四人帮”的反革命喉舌梁效、罗思鼎之流主观地提出什么“革新与守旧”、“统一与分裂”、“爱国与卖国”、“任贤与任亲”等这样一些问题作为“儒法斗争”的标志,不惜采取歪曲、篡改历史的手段来编造所谓“儒法斗争史”。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的史学成就》一文原稿有四部分:一、欧阳修的历史著作;二、欧阳修的史学思想;三、欧阳修的历史编纂法;四、欧阳修史学的评价。约两万一千多字,限于篇幅,本刊只发表了二、三两部分。作者认为欧阳修的史学成就和他的出色的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他生平“不惑传注”勇于疑古,“不没其实”善于求是,天人相分敢于祛惑,排击佛老切于“明道”,提倡道德志于为治,主张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表现了他的史学思想的战斗性和科学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作者认为欧阳修在近四十年从事史书编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历史编纂法,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提高。欧阳修史学著作义例严谨,体制上有因有创,运用史料充实,以《春秋》“谨严而简约”为修史的榜样,文笔洁净直追《史记》成一家之言。欧阳修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博学多能者,长于古文、诗、词,不愧是杰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史学家。  相似文献   
6.
(一)实录的起源在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中,中古时期,出现了一种以帝王为中心的名曰“实录”的史书。王应麟说: 实录起于肖梁,至唐而盛。杂取编年纪传之法而为之,以备史官采择(《玉海》卷四十八艺文)。这段话概括地指出了实录的起源和体制。实录一词,最早见于《汉书》,是班固附于《史记》的评语。班固说: 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  相似文献   
7.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后,大举南下,在南京、福州建立的南明政权相继覆亡.隆武二年(1646年)桂王朱由榔称帝于肇庆(今广东肇庆市),改元永历.由于清军的继续进攻,永历帝转徙于粤西、湘南一带,形势十分窘迫.永历二年(1648年),曾经降清的大将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复归于明,形势一时好转,永历帝不驻肇庆.于是“人士稍集”,规模粗具.永历三年在肇庆举行了一次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虽不多,其中却不乏绩学之士和忠荩之臣,这对苟延残喘的南明政权来说,倒也不失为一椿盛事.这次考试温睿临在《南疆佚史·纪略》中记载道:  相似文献   
8.
章学诚,字实斋,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于清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卒于清嘉庆六年(一八○一年),年六十四。他自少就爱好史学,“史部之书,乍接于日,便似夙所攻习然者”(《文史通义》外篇三《家书六》)。年四十始成进士。“自以迂疏,不敢入仕”(《章氏遗书》卷十七《柯先生传》),历主肥乡清漳、永平敬胜、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讲席,为和州、永清、亳州修志。晚入毕沅幕,纂修《史籍考》及《湖北通志》。著有《文史通义》、《校仇通义》及文集若干卷,近人刘承干哀  相似文献   
9.
关于淮西之役的几个问题——兼评罗思鼎《评淮西之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西之役是中唐时期以唐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力图剪除藩镇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一次重要战争。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淮西的地理位置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正如王夫之所说:“申蔡逼近东都,中天下而持南北之吭”,因此为唐廷所必争。淮西的平定,对于保证东南运道的畅通,维系唐政权的经济命脉及其统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这次战争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并对罗思鼎所散布的谬论加以批判,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往读杨廷福同志编著的《谭嗣同年谱》 (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出版),觉其于谭氏事迹、思想所作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深有裨于学者.但其中也不免有一些史实方面的错误.研究历史“应该根据正确的不容争辩的事实来建立一个可靠的基础”,因此不嫌琐碎,草成此文,谨以就正于编者和同志们. 一、同治八年,“先生戊戌殉难同志,康有为之弟康有溥(广仁)生”(《年谱》24页,以下只举页数). 按《康南海自编年谱》载康广仁生于同治六年六月十三日,此作八年,误. 二、同治十二年,“先生的老师欧阳中鹄和先生的朋友皮锡瑞考中举人”(27页). 按《浏阳县志》欧阳中鹄中同治十二年癸酉科拔贡.皮锡瑞亦于是年举拔贡,见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