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报道了在实验室(空调培养)、温室及田间等不同条件下,利用花粉管通道转导外源野生稻 DNA 进入栽培稻,并将 D_0代外源 DNA 重组体幼胚进行培养,威功地获得了一批外源野生稻 DNA 重组体植株的实验方法。结果表明,用花粉管通道转导外源 DNA 的整体系统是简单易行的方法。花粉管通道转导外源野生稻DNA 与 D_0代重组体幼胚离体培养相结合的技术是在分子水平上改良稻种资源和进行水稻分子育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70年代兴起植物分子育种,到80年代已取得很大的进展,在外源DNA导入方法探讨和抗性育种,品质育种、早熟与超高产育种等方面都获明显的成效。研究的进展和实践成果表明,它是植物多类型、多抗、优质、超高育种的有效途径,是植物品种改良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采用程侃声(1993)亚洲稻籼粳亚种六项形质性状鉴别方法,对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进行籼粳性状分化的调查研究,了解作为栽培稻近缘祖先种的普通野生稻各生态类型的籼粳性状分化情况。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各生态类型在叶毛、穗轴1、2节长、谷粒长宽比等性状上已有籼粳性状表现的差异,在同一性状中各生态类型群体上表现也有差异;有的性状(叶毛)在同一植株不同生育期也表现出籼粳的差异。因此认为普通野生稻存在着籼粳性状的结构基因,性状上的籼粳差异是基因表达调控不同的结果。亚洲栽培稻籼粳亚种可能同时起源于野生稻,不存在基本型与变异型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广西二种野生稻资源外观米质与粗蛋白含量的鉴定结果,分析了这二个性状的关系。为人们提供了一批可利用的外观米质优良及粗蛋白含量高的二种野生稻资源的目录,它们是生物工程研究和水稻优质育种的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5.
广西作物抗病虫研究,在水稻、玉米、花生等作物上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包括品种资源的抗性鉴定、病原菌生理小种或菌系分化和害虫生物型变异等。作物育种要求高产、优质、多抗,因此,作物抗病虫性研究应进一步开展抗、感基因分析,探索遗传机理以及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为主的现代生物技术开展抗性基因分离、转导等研究,将成为作物抗病虫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1981年以来,我们开展了野生稻资源繁殖特性和繁种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稻属不同群的野生种,其繁殖特性有较大差异,光周期敏感性,以 sativa 群最强,officinalis 群范围较宽,混杂群的云南疣粒野生稻不感光。小穗育性从高可育到高不育。南宁是适宜于野生稻繁种的地点之一。始穗期用孔径小的尼龙丝网袋,套袋并插竹杆作支架的繁种方法,对提高野生稻繁种收种产量作用显著,可以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7.
叙述了南昆铁路广西段普通野生稻 (下称普野 )资源现状 ,发现普野具有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它的生态环境在人们活动中受到严重的破坏 ,普野的遗传多样性受到影响 ,面临濒危 ,多数自然居群已绝灭。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