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战国时期的价值观和士林文化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在进入战国时代后,社会的动乱纷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中华民族并未失去它的灵魂,自传说中黄帝以来民族一统的政治理想已深深植根于民族心理之中。结束多元分裂政治,重新实现民族一统局面,是战国时期动乱的社会表象之下的一股强大的向心力,正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是汉代黄老道家著作,它对《史记》的影响主 要在思想方面。《淮南子》在构建天人古今知识体系、对待先秦诸子的思想方法、倡导法与 时变、礼与俗化、主张审微、重时等一系列问题上,给《史记》以深刻启示。《淮南子·天 文训》与《史记·天官书》之间也存在着学术联系。  相似文献   
3.
陈桐生 《学术研究》2012,(2):129-136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王逸《楚辞章句》确认了屈原作品的具体篇目,由此奠定了中国楚辞学的基本格局.根据战国时期的著述署名习俗,结合近几十年出土文献来看,战国楚辞的发生发展是多元的,汉人确认的屈原二十五篇作品应该是战国南楚辞赋的合集,它像战国子书一样,署名权属于南楚诗坛盟主屈原.如果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现存战国楚辞作品可以分为骚体、天问体、招魂体、散文赋、楚歌五种体式,每一种体式都各有自己的源流.恢复战国楚辞多元发展的原貌,将某些作品与屈原进行剥离,有助于建立楚辞研究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卓越史识往往体现在他对特殊历史人物的评价之上 ,他善于从一个独特的理论角度切入 ,发掘特殊历史人物的价值。从权变角度论载纵横家、从六艺角度论载滑稽、从兵学角度论载货殖 ,是司马迁选择独特理论视角写特殊历史人物的范例 ,从中可以见出司马迁深厚的理论素养与杰出的史学智慧。  相似文献   
5.
《史记》与春秋公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桐生 《文史哲》2002,(5):53-57
《史记》的学术渊源来自六经异传和诸子百家之学 ,其中以春秋公羊学对《史记》的影响最为深刻。“孔子作《春秋》说”是一部《史记》的理论基石 ,“纪异而说不书说”影响到司马迁的天人观 ,《史记》的政治观也主要来自于春秋公羊学的政治学说。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诗体,楚辞有着明显的文体感。楚辞的文体感,初备于《九歌》,确立于《离骚》,而为《九章》、《九辩》、《远游》所巩固。缠绵绯恻哀怨感伤的情感基调,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行文方式,芳草美人、求神问卜的巫文化事象,主人公超凡脱俗、光明峻洁的人格,是楚辞文体感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儒学吸收了阴阳方士的受命改制说,适应了汉武改制的政治需求,这是促使汉武帝尊儒的直接契机。如果儒家没有提出改制理论,那么孔子以及儒学不一定会被汉家看重,而没有汉武尊儒,中国文化就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  相似文献   
8.
《孔子诗论》面世已逾四年,海内外学者就竹书作者、写作时代、简序排列、简文释读诸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随着这些基础性研究告一段落,竹书研究重点便不可避免地转向理论阐释。《孔子诗论》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内涵,其中关于“民性固然”、“以色喻于礼”等命题和提法,涉及到诗歌创作中的情感与礼义关系,接触到儒家文学理论的核心,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为此,本刊编辑部邀请了几位学者,就“《孔子诗论》的理论价值”展开一次笔谈,以期推动《孔子诗论》的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以吴太伯作为《史记》三十世家之首,旨在弘扬太伯、季札的让国精神,以天下为公的社会道德理想之光照亮历史。传记中关于吴国后期骤兴骤亡的历史记载,为后代提供了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者在叙事方面方面也颇具匠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人过早地发展了伴随着原始思维特征的经验思维,因而中国最早的散文主要不是感性叙事作品,而是以总结帝王政治经验为旨归的历史记言散文。《尚书》记言文是中国说理散文的开端,这些记言文有一个外在的叙事框架,它们已经具备论点、论据、论证这些论说文基本要素,有些记言文主题集中,条理清晰。《国语》说理散文较《尚书》有六大进展:一是出现一批主题集中、结构紧凑的说理文章;二是形成主客问答的对话体;三是文章论据出现由宗教神学向《诗》、《书》文献、典章制度的转变;四是抽象概括水平明显提高;五是进一步丰富了表现手法;六是出现一些近似语录体的短文。《尚书》、《国语》中的历史记言文是七十子后学散文的先驱,对战国诸子散文也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