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功能翻译理论在女性主义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存在的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达到提升女性社会身份的最终目的,过于夸大和强调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忽视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必须遵循适度原则;另一方面,忽视了翻译活动是原作者、译者和读者的互动,对译文接受者未给予足够重视。这两方面问题严重阻碍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健康发展。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以及“忠诚”原则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女性主义翻译应当遵循顺应差异性的翻译策略,在明确翻译目的的同时,根据译文接受者的文化意识进行翻译。此外,译者在翻译时应当尽可能洞察原作者意图,并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在不违背原作者写作意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杰出代表作《名利场》长期以来一直颇受学界关注。小说女主人公利蓓加.夏泼表现出的冒险和反叛精神被认为是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是对传统意义上女性角色消极定位的挑战。该作品在国内的译介促使我们开始思考原文本中的女性主义精神在目标文本中是否得到相应还原。以杨必女士翻译的《名利场》中译本为个案,从直接和间接方面探究目标文本对原文本女性主义精神还原过程中发现,杨必女士在翻译中对原文本女性主义精神进行了对等还原。  相似文献   
3.
我国翻译理论的研究一直集中在方法论的研究上,视标准和规范为翻译的最终和唯一研究对象,致使翻译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了"工具论"误区,而"工具论"的研究模式又阻碍了人们正确认识翻译的客观实体性,无法真实看到翻译的本体和译者角色的本体,从而严重影响了翻译研究的健康发展。以海德格尔本体论为理论依据,对杨必《名利场》翻译进行个案研究,从翻译本体及译者角色的"还原"分析中发现并证实海德格尔本体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