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孙中山法律思想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最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领袖,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他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阶段,特别是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事件。孙中山最可贵之点,在于他能“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在共产党和  相似文献   
2.
《周易》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著作。《周易》成书于何时,作者为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从郭沫若《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及《周易之制作年代》中可以得到一些启迪,他认为《周易》作者不必是一个人,也不必是一个时代。从其内容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他曾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又作了否定。对《周易》制作时间的认识可以分为西周初叶、西周时期、西周中后期、东周、战国初期、战国晚期等,至今未有定论。《周易·系辞下传》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说的是伏羲画八卦,通过观天文,察地理,探索了宇宙、人生之变易。故后世诸多学者,视《周易》为我国古代的一部占卜之书。“卜”字乃龟甲焚烧裂纹而来,据《周礼》记述,周代已专设太卜之官,职掌占卜,其依据也是《易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篇心灵的叙说,相信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会受到一次灵魂的洗涤,并由此而对人类美好无私的情感多一份信心、希望和祝福。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早已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但是浏览了一些关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文章,很少涉及到如何认识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问题,笔者拟就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5.
值此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十周年之际,回顾一下“一国两制”观点的提出和形成,探讨它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无疑是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制定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并逐步提出了有关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实施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伟大导师列宁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详细地论述了无产阶级应当而且必须实现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特别是在一九○五年七月写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文中,贯彻始终的基本策略原理,就是认为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应当做俄国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经济立法史是一门介于法律、经济和历史的边缘学科。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逐渐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重视,也相应地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众所周知,对比分析法是剖析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重要方法。在实现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要求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了解和研究东西方各国经济改革的经验。但也应该看到,中国有其传统的经济发展历史,特别是各个历史变革时期,经济改革家及时地运用法律手段调整经济关系,实行“变法”、“改制”,其成败亦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儆戒之处。由于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发展特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除了对现实的情况有所了解外,  相似文献   
8.
一货币的产生和发展是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研究每个时代货币制度的确立,必须同其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考察,这是我们认识这一问题的根本点。货币在我国古代是“货”与“币”两种不同物的总称。《周礼》九贡中有币贡与货贡之分,当时的币贡指皮帛,货贡指珠贝。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多种形态的货币进行流通,而基本上以铜币为主,杂用金、玉、帛、贝币。但是这个时期还不具备建立统一的货币制度的客观条件。我国古代第一次统一货币制度应该说是出现于秦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农网低压配电变压器三相不平衡负载补偿方法,并介绍了该方法的特点与补偿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莫卡德的“反方法论的”方法诉诸“人格”。他对不进行解释的阅读方法的强调加强了汉学天生具有的错误倾向。对他来讲,解释的方法并不是用以证明什么是正确的,而是让人向一种典范性的人格转变,这种人格有一种特别的权威,可以宣布什么是正确的。而正确的解释来自不同文化的文本的方法,应该是探寻其特定语境中的语言使用的规范,由于这些规范我们才能在解释中尽量少犯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