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4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时期佛教般若学言意观,在对教义的理解上,在“言语道断-假言假象-忘象息言-求理象外”的体系建立上,在论述语言及其表述方式上,受到当时魏晋玄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但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思想,又有自己的独特性与深刻性。比如对语言符号假有、空性的认识,对“形象”的认识以及提出的“顿悟”说等,拓宽了认识和意识能力的范畴,对后世影响甚深。  相似文献   
2.
【正】早晨,丈夫去上班,和妻子告别的时候,他说:"对不起,有一件事我一直瞒着你。公司最近要裁员,有三分之一的职工要下岗,今天是公布名单的日子,也许我明天就不能再上班了。"妻子心头一怔,怪不得这几天丈夫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但她平静地对丈夫说:"路上小  相似文献   
3.
那天上完夜班回家,天出奇的冷。我下意识地裹紧了大衣,将头尽可能地缩进衣领里,低着头往家里赶。在小区门口,远远看到有一盏昏黄的灯在北风中若隐若现。走近了才知道,这是一对中年夫妇摆的小吃摊。看见我走过来,那女的忙站起身,轻声问:"姑娘,来点儿什么?"我根本没有在小吃摊吃东西的打算,所以懒得搭理她,低着头继续赶路。身后,传来那女人一声长长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对"兴"义的描述本可按照当时已经明朗的审美路线进行阐发,但刘勰描述"兴"的概念,以毛诗、郑笺、离骚经为依据对象,从它的经学诠释意义出发,旨在讽谏教化。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刘勰的经学趋向、"兴"具有浓厚的经学传统、指责作文时弊。  相似文献   
5.
我听完家庭教育讲座回到家,五岁的儿子正趴在地板上,盯着一只纸盒子。纸盒子里,一只蟋蟀正烦躁地蹦来跳去。这小家伙就喜欢把毛毛虫、蟋蟀之类的东西带回家,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我正要发火,突然想起家庭教育讲座上,教授讲的话:"教育孩子千万不要动辄打骂,要适当地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6.
陈洪娟 《老人天地》2008,(11):27-27
老妈60多岁了,天生一副热心肠,正义感又特强,特别爱管闲事,即使是到城里和我们小住,也还是改不了这脾气。一次和老妈一起出门,下楼时她顺手拎起邻居家门口的袋装垃圾,我说:"那不是我们家的。"  相似文献   
7.
朋友家有一件瓷器,是他祖父传下来的。早些年,他根本不在意,一直把它当成普通的装饰品摆放在客厅的橱柜里。后来有一位懂收藏的朋友到他家去,告诉他这瓷器是清朝雍正年间官窑烧制的,值上百万呢!朋友激动得不得了。谁知没几天,朋友就打电话来说瓷器打碎了。我怪他,怎么这么不小心?朋友叹口气说:“不是不小心呀,而是太小心了。我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夜里还怕被偷了。老婆除尘,我反复提醒她千万别不小心摔坏了。结果,昨天一个失手,还是摔坏了。唉……”  相似文献   
8.
母亲的土布     
天色晴好,我去乡下看母亲。母亲招呼我,搬出里屋那只樟木箱,里面是一匹匹摞得整整齐齐的土布。单色的、套色的、格子的、条纹的……母亲慢慢掏出来,挨个儿放在院子里晾晒。我帮着母亲一起晾晒。手指轻轻地滑过布匹,虽粗糙,却温厚而瓷实。捧起一匹,细细闻,那蓝靛特有的气息里,我仿佛嗅到了童年的味道。母亲搬来一张小板凳坐在门前,手里做着针线活,偶  相似文献   
9.
从那个女人住院的第一天起,我就听到她和男人一直小声地争吵着,女人想走。男人要她留。 他们来自郊区,男人在城里开出租车,女人一个人种十来亩地,一对双胞胎儿子都在上大学,看得出他们家经济状况不太好。不久前,女人觉得身体不适,男人就带她到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早期胃癌。女人总是吵着:“我这病看不好的.别让钱打水漂了。”男人总是耐着心地劝:“你这病没啥大碍,只要你身体好了,钱可以再挣!”  相似文献   
10.
文学创作中的言意问题在六朝时提出并受到极大的关注,并不偶然.一方面,魏晋玄学言意思想为其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和广泛的内容;另一方面,六朝文学创作的繁荣为文学全面深入到人们的研究视野中提出了必然要求.文论在吸收哲学思想的同时,根据文学自身性质,使言意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诗学论题.文论家深刻认识到文学创作中的言不尽意现象,但没有从形而上的理论层次去论证言能否达意的问题,而是立足于创作经验,讨论创作中言意紧密结合的思维状态、言意活动的顺滞状态、语言在构思和传达中的"机枢"作用以及言不尽意的原因等,并且从言不尽意的困苦体验中跳出,逐渐开拓出超越筌蹄的审美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