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中国在列强环伺之下,历经几代人谋得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如今却要奢谈以古典思想为基础,重新思考道德、利益、主权,这是否属于不切实际的空想?就国际政治而沦,中国的崛起无疑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对中国人而言,祖国的强大无疑又是值得自豪的事实。"崛起"、"复兴"这些话语固然鼓舞人心,然而,若我们静心审视,便不难发现,中国的崛起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在价值理念上,则似有所不足。若做一个不太恰当的  相似文献   
2.
国际关系理论中,在承认国际法作用的前提下,存在着两种关于国际法的观念。一种观念以理想主义为代表,认为国际法应当是合目的的、道德的、代表进步和体现理性的;另一种观念表现在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非理想主义理论中,认为国际法应建立在人的欲求和意志的基础上,以法的形式来平衡和调节彼此之间的利益。这两种观念的分歧实际上代表了自然法思想与实在法思想的对立。在格劳秀斯和康德的政治学说中,两种观念同时存在,由此形成了他们思想中的二元性,他们都以个体欲望为起点,以理性为归宿,因此,认为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格劳秀斯和康德的继承者的说法是片面的。尽管理想主义的国际法观念在实践中遭受了失败,但我们仍应尊重和吸收这一思想,使之融合在另一种国际法观念中,以更好地规范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基层民主政权的权力来源问题,认为基层政权的权力既来自于基层的人民,又来自于整个政权体系內部的权力流动,具有特殊的二重性。其次,分析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权源问题,探讨了实际权源与理论权源形成差异的原因。最后,就如何使实际权源趋近于理论权源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应从制度和意识两方面着手,解决权力来源的扭曲,实现基层民主政权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核威慑通常被认为是确保国家之间恐怖和平的手段 ,但它或许不仅仅具有维持暂时和平的功能 ,还可能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到一个更为完善的阶段。康德在他的国际关系思想中 ,认为毁灭性战争危险的存在 ,对于永久和平的实现和人类社会的改善 ,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因为这能够促使人们产生推动国际社会进步的共同责任感。但在他的时代 ,这个前提实际并不存在 ,而将核威慑“代入”康德的逻辑 ,我们可以认为 ,它对人类进入一个更为和平和理性的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这样的逻辑还有不完善之处 ,但是相关的研究却不是没有价值的 ,因为国际社会的进步观念不应该———事实上也很难———从国际关系理论中排除出去  相似文献   
5.
通常认为,在国际关系理论史上,有过数次论战。第一次论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发生于理想主义学派和现实主义学派之间,这次论战奠定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学科地位,往往被视为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次超越。然而,这一论战实际上是单方面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现实主义者主导和构建的。通过对理想主义传统、现实主义传统以及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误读,现实主义理论宣扬了自己的优越性和科学性,形成了在本学科中的身份。对于理论传统和理论对手的误读,并不仅仅局限在第一次论战中,我们在阅读国际关系理论著作时需要更为审慎的思考和甄别。  相似文献   
6.
巴黎公社中的国民自卫军具有如下特点:(1)军队采取公民兵制;(2)军队的职责在于维护公社的独立和自治;(3)军队的饷金微薄.国民自卫军是对传统公民兵制的再现和超越.国民自卫军制度为国家权力回归社会以及个人和社会的统一提供了实践方式,它的精神同巴黎公社的精神是一致的,它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公民参与共同体活动的先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