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的教育民生工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基于政策工具视域,建立“乡村教师政策工具分类(X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领域(Y轴)”二维分析框架,对21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教师政策进行系统考察和计量分析,将有关政策内容划分为师德建设、师资补充、生活待遇、教师编制、职称评聘、城乡流动、能力素质、荣誉制度八大主题,将政策工具划分为命令型、激励型、能力建设型、系统改革型和劝诫型五大类型。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教师政策体系初步确立,但部分建设领域政策供给相对缺失;国家相关部门联合颁布乡村教师政策,但参与主体聚类形式单一;政策工具组合类型多元,但系统化协作程度不高;政策工具使用重心迁移,但命令型工具的使用仍旧过溢。优化我国乡村教师政策,应该关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薄弱领域,完善政策供给体系;协同多方主体参与建言献策,实现决策正向“激励相容”;依循“整体-部分”建构理路,促进政策工具配置系统化、科学化;强化政策工具监管评估,兼顾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  相似文献   
2.
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教育均衡则是当前我国民族教育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也是促进民族地区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有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发现当前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存在着理论多套用非民族地区的研究成果、将民族地区等同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缺失、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现状研究选取的多为个案等问题。鉴于此,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应重视民族文化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关注民族地区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制定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构建民族地区差异化教育均衡理论。只有如此,才能有效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