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的终点,《狂人日记》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两者之间具有重要的文化承继关系。首先,《红楼梦》伤时骂世,《狂人日记》感时忧国,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士人精神。其次,《红楼梦》第一次把"情"提高到形而上学的水平,以"女儿"作为理想世界的中心,对传统文化发起天翻地覆的革命;《狂人日记》则弃绝传统文化,渴望以"新文化"战胜"旧文化",把"孩子"看作"新文化"的希望。最后,《红楼梦》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徘徊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前者进行精神探索,后者开始勇猛呐喊,孤独与分裂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
米歇尔·福柯是关注于西方文化和哲学边缘问题的思想家,在他看来,文艺总是在某种程度上与疯癫结合,因疯癫与理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交流与较量状况的不同,导致文艺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作为后现代思想的启蒙者,福柯反对现代主体意识,否定作者是自由的创造主体的说法,强调作者是话语功能的实践形式,是一个根据不同语境可以由不同个体填充的位置。他预言了当今文学网络化的状况,对当代许多文论流派造成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审美体验是贯穿于作家题材选择,作品创作以及读者接受的重要命脉。它不完全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与艺术活动有着同构的关系。直觉是建立在感性与理性之上又超越一般感性和理性的内心直观方法,是一种不经过逻辑分析而直接洞察事物本质的过程,它渗透在审美体验之中,使主客体在同构的基础上达到共融。  相似文献   
4.
对曹雪芹《红楼梦》中黛玉葬花与安徒生《小意达的花儿》中意达葬花进行比较,剖析了两者的异同。二者均为新奇的葬花意象,都是纯真心态的外放,却反映了作者不同的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黛玉葬花反映了悲观的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纯洁的生命美好却短暂,终将被恶劣的现实所吞噬,只能在追忆中留下自己的印迹;理想终将破灭,生命终将离别,与其违心地活着,不如完美地死去。意达葬花反映了乐观的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自我实现的人生如美丽、短暂的梦境,但它不是悲剧,因为死亡是生命的升华,死亡使生命圆满,变成重生与复活。  相似文献   
5.
话语理论家福柯在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话语"概念。他的"话语"概念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随着其哲学思想的发展而逐步确立。首先,话语定位于以"异位"为开端的知识型的空间构型之中;其次,话语由实践性的陈述整体构成;最后,来源、间断性和离散性成为话语的主要原则。在此概念中,福柯反传统历史观、反西方现代文明的思想得到了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