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新四军建立后,为了开辟华中敌后战场,为了发展自身力量,为了实行和八路军携手作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规定新四军的发展方针是东进、北进,即“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 在贯彻执行这个发展方针上,陈毅和项英发生了严重分歧。陈毅是坚定的、完全的、彻底的,项英是动摇的、不完全的、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2.
朱德在领导南昌起义以后,历经艰辛,把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和湖南农军带上井冈山的历史功绩,已经获得实事求是的评价和肯定,这是很有意义的。当时作为朱德的志同道合者的陈毅起到何种作用,作出什么贡献?本文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1949年12月,我读高中二年级时参加了革命.参加革命是高兴的,但高中未毕业、大学门未进,却是最大的遗憾!遗憾要消除,办法就是自学. 参加革命后不久来到东方大城市上海,一住就是七年。部队的任务虽繁重,但生活条件尚好。我曾一度住在最繁华的南京东路中段附近,从该处向东走一  相似文献   
4.
被斯大林赞叹为“奇迹,真是奇迹”的淮海战役,再现于电影《大决战》的第二部,已经与全国人民见面,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广泛欢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是“奇”的,它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和各野战军首长、各战役指挥员的智慧结晶;淮海战役的作战方法也是“奇”的,它保证了正确作战方针的贯彻执行;只以相当兵力打进攻,而以半数  相似文献   
5.
理性认识来自于感性认识,理论来自于实践。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既来自于井岗山根据地以及当时全国各根据地创建的实践,又来自于赣南、闽西根据地以及当时全国各根据地创建的实践。而且,中央根据地又是在赣南、闽西根据地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在中共党史的教材编写和教学中,既要重视毛泽东同志创建井岗山根据地的实践,又要重视毛泽东同志创建赣南、闽西根据地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战争是敌对双方在空间上的运动,通过运动,分出胜负.战略布局是个空间问题,是双方有生力量在空间上的战略配置和部署,古今军事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战略布局问题.项羽是失败者,失败是其一系列错误所致,第一个错误就是战略布局的错误,他让刘邦占据“龙地”汉中,自己偏安徐州一带就是错误的战略布局.诸葛亮的隆中  相似文献   
7.
1937年7月,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1944年6月之前,日本对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坚决抗日并日益成为它强硬对手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一向叫嚣“反共”、“剿共”、“灭共”,在进行军事“讨伐”时更称之为“匪贼”。但到同年7月3日,日本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所决定的《对中国作战时的宣传要领》中则将过去的称谓改为“延安政权”,并规定“中共的名称也尽量不用。”这是策略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其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其初创时期的自身改造问题,关系着人民军队的存亡和兴衰,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南昌起义打响了革命武装反抗反革命武装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创建中国人民军队的开始。蔡廷锴领导的第10师参加了起义,起义军南下广东时,该师是左翼先头部队,8月4日,进至进贤,5日就叛离革命了。  相似文献   
9.
现有的许多中共党史教材都将毛泽东领导创建的井冈山根据地评价为“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结合起来的典范.”这也是传统的看法.今天看来,这个看法有无偏颇之处?是否需要再认识?笔者认为,需要再认识.长期以来,人们将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写的《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看成是中国革命(指新民主主义革命,下同)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相似文献   
10.
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序幕,这是传统的看法。笔者认为,济南战役是战略决战的序幕,但是,序幕是个过程,这个过程,并非开始于济南战役。这可以从粟裕的一席话中得到启示。 淮海战役是敌我南线决战,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决战战役中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战役。当有人请粟裕谈谈他建议中央军委举行淮海战役时的考虑,粟裕说:“谈这个问题要从豫东战役谈起。”他是发动淮海战役的最初建议者、淮海战役总前委五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