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毛乌素沙地变迁及其与周边地区垦殖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毛乌素沙地位处温带荒漠与干草原过渡地段 ,其适于人类生活却又易沙化的脆弱性 ,本区居民成分及人口数量在不同时段内的不稳定性 ,以及沙地变迁深受气候变迁影响的特点 ,提出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的研究应因时因地进行 ,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文章以明代河套地区 (相当于今鄂尔多斯市 )以南长城修筑时间及地点作为时空坐标 ,讨论了毛乌素沙地长城沿线部分在明代的变迁 ,并联系战争对长城沿边垦殖活动的影响 ,分析了垦殖活动和沙地变迁关系。结论是 :明代毛乌素沙地南界基本沿长城一线 ;河套地区持续不断的明代政府与游牧民族的冲突和战争极大地限制了沿边垦殖活动的范围 ,有限的垦殖不是明代长城沿线流沙形成的主要原因 ,流沙范围的扩大更可能是自然原因  相似文献   
2.
制图六体指制图应该遵守的六条原则或标准,但是对六体的解释却存在分歧,尤其对后面三体的理解众说纷纭。制图六体是对以往制图经验的总结,释为制图应该考虑的六个相关因素更合原意。其中分率释为比例尺、准望释为坐标系、道里释为把实际路程折算到地图上的方法,而高下、方邪及迂直指的是地形、地貌特征,分别释为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及道路弯曲、顺直程度。后世文献对六体记载的差异源于唐代编纂的《晋书》和《艺文类聚》。从制图六体分载于《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等四部分析,乾隆以前还没有对制图六体的性质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地图用途的不同,是导致古代中西方制图理论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冬季气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相关方志中典型冷暖事件记载的资料,以20年为单位对冷暖事件出现次数分别进行统计、并在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太湖流域冬季气候状况进行归纳和分期。经研究,本地区该时期气候状况以冷为主,可划分为三个冷期和两个暖期。暖期出现于十六世纪中叶和十八世纪、其余为冷潮。  相似文献   
4.
《京都议定书》的背景及其相关问题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从《京都议定书》产生的背景入手 ,阐述了全球变暖的科学事实及对付全球变暖的紧迫性 ;指出《京都议定书》要生效还需要解决履行承诺、灵活机制、碳沉降及美国立场等问题 ,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政治、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5.
余定国<中国地图学史>开辟了地图史的一种新写法和新视角,值得地图史研究者的重视和借鉴,他提出过去地图史学者将地图学的发展与朝代的更替连在一起的做法是有误导性的,并认为传统中国地图学的定量研究方法单一,不足以明了中国文化中地图的含义,建议除了用科学的标准之外,还可从社会的、美学的甚至宗教的标准来衡量地图学中的卓越成就.本文认为,这些观点对于中国地图学史的重建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是地图学是一门实用学科,过分强调地图的艺术性和文学性,会淡化地图的特征,地图史的研究不免会失去研究重点.本文利用由今推古和由古推古两种视角分析了地图流传中的"多系并存"和"精亡粗存"现象,并以地图三要素来区别古地图和山水画,建议中国地图史研究在继承原有研究内容基础上,加强古地图产生及绘制背景、与世界地图史的比较研究,重视古地图在历史地理及相关问题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通过明清时期的方志、游记、奏折等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记载,结合今日石漠化的表象特征和敏感性因子进行分析,初步复原这一历史时期云南地区石漠化的分布状况,并梳理了明清云南石漠化的成因。石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清两代,人口的增长、土地的无序开垦、美洲作物的传入与种植、自然植被的破坏构成循环,造成了人地矛盾的加剧与生态系统的恶化,从而使石漠化程度趋于加重。  相似文献   
7.
正要讨论中国环境史现状及趋势这个问题很困难,因为这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内容包罗万象,没有明确的主题和清晰的学科边界,目前从事环境史研究的学者来自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除了题目明确标出环境史研究字样的论文  相似文献   
8.
9.
试论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三江源移民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背景入手,分析了三江源生态移民文化变迁的必然性,并就其文化变迁的内容进行了论证,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指出文化适应才是三江源实现生态移民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0.
雍正王朝在贵州的开发对贵州石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贵州历史时期早已存在石漠化的现象,但以清代雍正年间为界。此前存在的石漠化现象主要系自然原因,此后,由于雍正王朝大力开发贵州,贵州的人口和土地数字在此时期都经历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飞跃,加上在贵州西部、西北部及南部等地开矿,使得这些生态脆弱地带遭受了史无前例的破坏,雍正时期也就成为人为因素开始影响贵州石漠化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