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3篇
  2019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全宋诗》册三七卷二○四六页二二九九一王予可小传:“王予可(~1172),字南云,吉州(今江西吉安)人。南渡后居上蔡、遂平、郾城间。……作品中多避宋讳,遂以诗文名,佯狂玩世。金大定十二年兵乱,乱兵将领知其名,欲挈之北去,未几即病卒。事见《中州集》卷九,《金史》卷一二七有传。”卒年有误,王予可卒于1232年。考《中州集》,王予可小传云:“壬辰北渡,为顺天军将领所得,知其名,窃议欲挈之北归,馆于州之瑞云观。……不数日病卒。”《金史.王予可传》有关其卒年的记载与《中州集》同。据此知,予可死于壬辰年。但在金统治的一百余年里,壬辰岁有二…  相似文献   
2.
<全宋诗>误收了不少唐人诗作,自其问世以来不断有学者撰文考辨.近年,笔者因续补<全宋诗>,对其多有翻检.其间,又发现许多同姓名的唐代诗人的作品被辑收,兹举正如下:  相似文献   
3.
诗文鉴赏为主观性极强的精神活动,研究者诠释杜甫暮年所作五律《南征》诗尾联“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颇有不同。诗人远逝,古意难追,但争议探索利于走近诗人。基于此,文章通过对杜甫传世作品及其生平交游的考辨,提出诗人生前不但有知音,而且包括文学上的、政治上的、生活上的都存在,进而阐述“未见有知音”当指诗人在“特定环境”下,在追念故人的同时,对自身彼时彼地孤寂处境的哀叹。  相似文献   
4.
5.
王维的哀悼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所反映的王维生死观的变化,可作为观照其思想信仰变化的补充材料。青年时重生轻死,中年时重死轻生,晚年时的看淡生、死,与之相对应的是王维一生由儒到庄、禅,再由庄、禅最终归向佛的复杂思想信仰变化历程。此外,王维的哀悼诗还具有独到的文学价值。这些哀悼诗具有情感真挚感人和语言典雅、蕴藉的艺术特点,这与其平淡、空灵的山水诗相异趣,是王维审美观中容易为人所忽视的异质部分,故而具有补充和扩展王维诗歌全体艺术风貌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7.
在“全唐诗”编暴史上,明代的《盾诗纪》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葱义。然由,由丁臂多原因,长期以来,学界关注不够。偶见有学者对其编者吴瑭稍有考释,亦是讹误迭出。通过对吴氏的字号里贯、学历仕进及刻书活动进行考辨,可以知道:《唐诗纪》的编者吴瑁字孟白,徽州歙县人,寓居白下,曾游学南雍.于金陵辑刻书籍多种。明代著名的刻坊“西爽堂”并非吴璀所创建,将其堂主昊仲虚与昊塘视为一人,尚不足为证。吴瑁为保存古籍善本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