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当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提出了许多令人关注的问题,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学术界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科发展的良好契机.南昌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教学工作,在重视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的同时,也经常围绕着学术界的争论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讨论.青年学子针对学术前沿的争议各抒己见.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都是令学术界殚思竭虑的问题.作者们发表的看法,显示了他们至为珍贵的探索热情.<比较文学为什么总会发生危机?>一文不仅认同了这种危机现象,而且指出这种危机在欧美大陆学界同样存在,是一种"国际性灾害".对比较文学的学理依据缺乏深刻的认识,文学积淀浅薄,文化研究泛滥,是危机的根源.如何走出危机呢?作者提出加强差异研究的主张,并且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化全球化"是一种悖论>一文从文化的特性出发,论述了"文化全球化"只不过是一个虚拟的现实;并提醒世人不能忽视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渗透和价值变迁等后果.作者主张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个性,加强与异域文化的交流,来防止文化渗透,达到相互理解.<雏议流散写作中的文化身份>一文,通过流散写作这个个案,探讨了文化传统的顽固性本质和认同异域文化的艰巨性.制约流散写作中"主流身份"与"他者"相互关系的因素,就是文化差异.重视差异,才能认同文化身份.<从文本批评向历史主义的回归>一文,用宏观的视野勾画出20世纪西方文论的走向.自足的"文学性"并不是文学的惟一属性,文本分析离不开社会历史内涵.文本批评的"文学性"只有与文化批评的"历史性"融合,才能正确地揭示文学的本质.<后殖民主义批评在中国的讨论热点追踪及其探析>一文指出了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双重性特点.后殖民理论是在西方学术体制内部形成的话语体系,与第三世界的声音迥然不同.尽管他们也批判西方的意识形态传统,但这种批判又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限定和包容.后殖民批评理论就其实质而言,是在第一世界内部争夺话语主导权的批评策略,与真正的后殖民地批评相去甚远,因而是一种新殖民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2.
科马克·麦卡锡的《边界三部曲》在沿袭“地狱天堂”这一文学传统来书写墨西哥文化的同时,对其背后的基本设想和价值观进行了质疑。他将外部视角与内部视角相结合,辨证看待墨西哥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同质性与他异性。一方面,墨西哥文化成为一面镜子,反射出美国文化中各种形式的个人主义和理想主义。另一方面,墨西哥内部的民族主义和墨西哥性同样具有破坏性和排外性。然而,麦卡锡试图借助民族间的对话与交流,在更大程度上建构一种超越种族边界、文化边界和民族边界的人类秩序和跨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4.
科马克·麦卡锡通过重新构想美国西部,解构小说人物的种族/文化完整性,运用双重边界,建立起美利坚性和跨民族性之间的关联。他利用并改变美国西部小说的主要因素,在参与的同时超越了这一文学类型,为现代美国与其他民族间关系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视角,这不仅说明美国西部小说这一文学类型的效用性与丰富性,而且说明他能在继承和发扬中对美国文化的变迁作出回应。这种解读模式突破了跨民族美国研究只关注少数族裔作家或流散作家的局限,将其上升为一种适用于所有跨民族文学的阐释框架。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合研究了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的论述,并以马丁·艾米斯的作品<时光之箭>为例,来论证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反映作用.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文学作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现象之一,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仅是后期资本主义的寄生物,它还真实表达了跨国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变和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精神状态,尤其是个体和集体所遭遇的主体分裂和瓦解的危机,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的"真实瞬间".并且,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效地运用"反面呈现"法,使其作品更好地反映后期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