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话剧的现代性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境遇中逐步生成的,有时候舞台艺术先行一步,有时候创作发展较快。但是,这些单兵突进式的现代性却很难持久,随时都会变质或坍塌。因为,话剧不仅是一门综合艺术,内部结构复杂,而且有着广阔的社会关联域,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只有当演剧走上职业化道路,取得独立的社会身份以后,话剧的现代性才获得了一个坚实的成长平台和必要的社会资源,各方面均衡协调地发展起来,在国家与市场的张力中迅速走向成熟,走向自我,形成了鲜明的市民化、中国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马俊山 《江海学刊》2013,(1):196-201
文明戏的角色制是一种开放的、风格化的演艺体系。其来源,一是传统戏,二是日本新剧。文明戏舞台上,辛亥革命前后由言论正生扮演主角,"甲寅中兴"后逐渐为滑稽所取代,根本原因是观众兴趣的转移。言论正生确立了"话"在新剧演作中的核心地位,能部演员则展现出写实性和生活化演艺的魅力与前景。滑稽的流行,既成就了一批优秀喜剧演员,也夸张地呈现出演员、角色、观众三方的复杂动力关系,启迪了后来话剧演艺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话剧史研究仍须解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说,百年话剧研究是和百年话剧的实践一起成长起来的。百年话剧积累了丰厚的经验教训,百年话剧研究也收获了相当可观的学术成果。集大成者当推陈白尘、董健主编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和葛一虹主编的《中国话剧通史》。前者以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为主线,遍览本世纪前半叶话剧文学萌发,生长、成熟、变异的过程,力图从精神审美的角度给中国话剧进行文化定位。后者则以戏剧运动的兴衰嬗替为中轴,重点展示“文革”以前60多年中国话剧艺术形态的两大要素,即演剧与创作之间的互动和制约关系。二者的区别主要不在于时限…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存在于历史的时空里并且作为一个历史的过程演进着。文学的现代性研究差不多已成为时髦而老调的话题,其缺失之一在于研究的空泛无着。中国文学由古典型态转化为现代型态,或者说中国文学现代文体的发生,原本是多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文体的现代性是文学现代性重要的可感存在。媒体,作为一个较为具体的视窗,由此可观览中国现代文体发生的图景。中国现代文体的发生不仅提供了物化的条件,而且由于媒体生态关联性的影响,使得基于媒体的文体在形态与精神等方面,生成了异于过往的诸多质性。媒体对于中国现代文体发生的意义颇多。通过媒体这一视角,解析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种文体,无疑是研究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