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9篇
丛书文集   16篇
综合类   16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曜 《回族研究》2001,(3):71-73
从公元前 10 9年 (西汉元封二年 )汉武帝在云南设立益州郡到 1911年辛亥革命的 2 0 2 0年中 ,汉晋暨隋至唐初和元、明、清约 10 0 0多年为郡县制时期。公元 339年 (东晋成帝咸康五年 )西爨称霸南中暨公元74 6年南诏并西爨到公元 12 53年大理国灭亡约 90 0多年 ,为地方政权时期。一部云南历史是前后两段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郡县制和中段相对独立的地方政权交替的历史 ,是由一个地区的民族内部统一走向全国大统一的历史。元代是云南由地方政权走向与中原接轨的全国大统一的最后阶段。在这个关键时刻 ,即从元至元十一年 ( 12 74 )到十六年 ( 12 …  相似文献   
2.
右诗二百五十首。丁卯已巳间存十三首,十七至十九岁时作也。自后不复为者凡六载。乙亥客庐山,病中多暇日,稍绎其绪,迄于丙子,得五十六首;丁丑去闽,得三十六首;丙寅回滇,迄乙酉,作六十八首;又由丙戌至戊子,作七十七首。大抵皆疾恙羁身,乐罢哀馀,以写其性情,意存自媚而已。忆自幼受化于先君,十四学为诗,先君见而弗信,更命题立就一首,则大喜。浸渍濡染,遂成痼癖。每流连光景,慷慨论交,酒阑镫炮,悲涕潺湲,有不  相似文献   
3.
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 云南是多种经济文化叠合的边缘地带,又是外来民族与土著民族的交汇点。民族种属众多和自然生态环境复杂,不仅是云南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也是同一民族由于分布地区和生产力水平差异而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原因。云南西北接青藏高原,从新石器时期到战国初年,氐羌族群经过四川沿横断山脉河谷南下;滇南连接东南沿海和中印半岛,濮越族群溯澜沧江、红河、西江流域北上。战国以后,汉族(华夏)自东而来;隋唐时藏族自北南下;元朝明清时期,回、苗、瑶等族陆续西迁。进  相似文献   
4.
从原始落后状态走向社会主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三台山生产文化站,是一个崩龙族和景颇族的聚居区。崩龙族和景颇族是居住在祖国西南边疆的两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传说崩龙族就是我国汉代文献里的“哀牢夷”,景颇族在唐代文献中称呼他们为“寻传蛮”。景颇族和崩龙族的共同特点是:都受傣族封建土司的统治,生产极为落后,生活十分贫困。民族内部虽已产生一些阶级剥削因素,但是还保持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民族意识有集中型和松散型之别,民族意识较强的如彝、苗、瑶等民族属于集中型,民族意识较弱的如白、壮族属于松散型。认为民族意识是民族存在的反映,民族存在的一切因素都是在社会历史中运动的,民族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强。而改革开放给我国民族意识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社会环境,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优化民族意识,促进民族的进步。一、民族意识与民族存在民族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它是一种在民族社会"对他而自觉为我"①的精神现象,从群体自觉的角度,它可以解释为"同一民族的人感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  相似文献   
6.
本文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马曜教授回忆抗联战士、民族英雄周保中的文章.20世纪50年代初,周保中同志曾任中共西南局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军政委员会副主任以及云南民族学院第一任院长等职.在纪念我院建院50周年之际发表该文,对于了解民族英雄周保中一生的革命经历,具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和纪念意义.  相似文献   
7.
白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白族的主要聚居区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上是全国著名的文献名邦。自治州首府大理市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全国24座历史名城之一。三千年来,居住在洱海周围的白族先民创造的古代文明,对整个云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剑川海门口青铜器文化为标志的殷商末年的洱海文化由西向东发展,形成以石寨山青铜器文化为标志的战国到西汉的滇池文化。在滇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东来的中原文化,形成西爨文化。隋唐以后在西爨文化基础上出现了光辉灿烂的南诏大理文化。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表明,发源于大理而复归于大理的以上几种文化,是两千年来云南文化的主流,它们之间有着纵向传承和横向交流的关系。到了元明清时期,白族文化与汉文化完全接轨,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先民在云南不仅最早吸收和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而且把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和精神文化传播给省境内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在云南教育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云南少数民族中有影响有威信的老共产党员欧根同志,离开我们快十四年了。尽管岁月如流,浪淘往事,但正如郑伯克同志所说的,每当和云南的老战友们回顾建国前对敌斗争的艰苦岁月时,就想起欧根“那高高的个子,不急不躁的谈吐,稳健沉着的风度。脑海里便浮现出一个共产党...  相似文献   
9.
云南边疆居住着十八个处于不同的社会發展水平的少数民族,共有二百余万人口,分布在三十二个县內。几年来,这里的各民族人民,在党的領导下,根据民族特点,采取不同的具体政策,胜利地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革命。1958年,在社会主义建設总路綫照耀下,这些地区实現了工农业生产和文化建設事业的大跃进,仅去年一年中兴修的水利和增辟水田即达二百余万亩,超过解放前全部历史时期兴修水利总和的五倍。許多地区的群众由不会施肥到大量施肥,改变了世世代代的原始耕作方法,提高了生产技术,粮食产量成倍地增加。大小厂矿兴办了三千多个,乡乡社社大办工业,少数民族中的工人队伍已开始大量生長。除四害、扫盲和普及教育工作也有相应的發展。由于广大群众政治覺悟的提高和共产主义風格的發揚,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發展。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能够在短短的时期內,跨越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新近即将出版的《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研究》一书,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评介,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