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族高学历大龄未婚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一问题引出了怎样更好地关心爱护回族人才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北京大学等4所高校121名回族大学生爱情观的问卷调查与分析,指出多数回族大学生爱情观中保持着对本民族的热爱与依赖,但回族大学生爱情观教育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与亟待完善的环节,并因此提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文章的“表达方式”呢?人们对其称谓和内涵向来很不一致。六一年复旦大学写作教材中把“叙述”、“记载”、“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称为六种“表现手法”。北大六四年编的《写作知识》把“叙述”、“描写”“议论”称为“写作方法”、“写作手法”。七二年山西师院中文系编《写作知识》把“记叙”、“描写”、“议论”  相似文献   
3.
一、作为系统的写作行为 新时期十年写作学研究的主要功绩在于开始比较准确地把握自己的研究对象,即对写作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了较为正确的解剖与描写。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它似乎还来不及从深层心理活动上去分析写作活动的思维模式与内在机制,探索写作基本原理与写作哲学。然而这对于建立写作学理论体系的“范式”和写作学学科本身都具有关键性意义。就这一课题,作为一种尝试,本文提出了“知行递变”的理论模型(简称“ZD猜想”),渴望得到写作学界、文章学界前辈与同志者的教正。 “ZD”理论认为,全部写作行为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这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的“系统”特征。  相似文献   
4.
神气作为古代文论的范畴,具有一种生命存在和自由的时空美学向度。刘大櫆思想中无论是神气本身含义,还是神和气之间的关系,乃至具有神气的十二贵,都让人清晰地感觉出神气背后蕴含着的无限的空间感和流动的时间感。这种时空感在刘大櫆神气说中集中地从本体层和表征层体现出来——神具有一种生命的时空本体性质,而气是这种时空本体的表征和体现。  相似文献   
5.
当代写作学与写作教学研究的对象之广 ,原理之深 ,难度之大 ,并不会亚于其他显学。因而 ,对当代写作学研究者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和艰巨性。重塑中国当代写作学的学术形象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学术思潮由科学主义转向文化主义的背景下,在中国现代写作学处于急剧发展的蜕变时期,在青年写作学学者业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走向学术舞台的时候,由中国高等院校的一群写作学青年学者发起的“中国写作学界首届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1988年8月,四川乐山),将对中国写作学的发展产生强烈的震荡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近年来出版的王国维研究论著中,我以为陈鸿祥先生的近著《王国维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版)是独具特色的。陈著的最大特色在于阐明了王国维的美学、文学思想既非一般的浅见妄说,也非照搬照抄叔本华、康德的思想,而是有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创意、自己的发现。作者令人信服地指出:王国维美学、文学论著既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继承和终结,也是中国现代文艺的先声。这从陈著提出的论点和论据可以得到充分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好多年前,我就知道西藏民族学院的程福宁教授不仅在进行文章学的研究(先后出版的《文章学基础》和《中国文章史要略》的专著,在学界颇有影响),而且还在进行写作教学改革实验。从刘凯先生不时寄来他们写作研究所的《学术动态》等研究信息中,使得我对他们的研究构想和训练设计有一个粗略的了解。但真正对他们的教改体系和本质特征有深入理解的,是读了他们最近寄来的《写作素质训练教程》一书(周德仓主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8月版)以后。在写作学界众多“似曾相识”的大学写作教材中,我觉得这本教材的确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  相似文献   
9.
叙述的人称究竟有几种?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似乎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叙述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这就是说,凡是文章用第几人称代词,这文章就是第几人称的写法,如徐仲华先生即持此说。一种意见认为:文章叙述的人称,只有两种,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见川版《写作知识》。至于文章出现了第二人称代词,有人认为,要作具体分析,不是第一人称,就是第三人称,(见北师大主编《写作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0.
在小说中,原型象征往往是通过将现实的人事物象与原型意象彼此交融,或者将原型意象"置换变形",使它与现实人事物象巧妙叠合而生成的.这常常拓展出极其广阔的审美张力空间,最终促成了古今人事物象的有机一体.原型象征的创造,使作品与人类无限的记忆建立了深层的联系,小说就内蕴了比一般象征更加深广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