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5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国接受的是苏式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哲学。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哲学经毛泽东等人的阐释逐渐“中国化”并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它是一种实践性与通俗化更为显明,既有教条与政治化倾向,也有实事求是之精神,并注入了民粹主义(或民本主义)、儒家哲学等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带有苏式与中式双重特色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上半期, 中苏外交关系的建立,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是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性质改变和北京政府迫于国内社会舆论压力的结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俄国国内情况的好转以及西方列强的干扰,又使其好事多磨,成为一个长期和非常曲折的发展过程;并使中国失去了解决外蒙问题、完全收回中东铁路等与苏俄交涉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3.
4.
很早就与陈利明先生认识,后因负责湘东本土历史文化研究的某种组织、筹划和株洲地方高校学报有关地域性栏目的建设工作,一次次获陈先生赠书,有幸又与之交了朋友,并粗略拜读了他的《陈明仁将军传》、《程潜传》、《谭震林传奇》、《王首道传》和《胡耀邦传》等多部领袖人物的文学性传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由中国文史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团结出版社以及香港的出版机构出版或再版),深为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不畏风险、秉笔直书的勇气与生命不息、笔耕不止的勤奋所感动,一直就在想就他的某一本传记写点读后感、书评之类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俄苏文学艺术对近代中国社会影响的覆盖面不是很大,其地位也很难说是举足轻重.但是它们在中国文艺领域中的表现却相当活跃,相当前卫,相当锐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核心思想和艺术宗旨,通过左翼文化运动和延安文艺等社会运作方式或存在形态,主导着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方向,渗透到中国社会大众的思想和意识中,成为现代中国文学艺术的主流.迄今为止仍处处可以看到它们的痕迹、它们的影子、它们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7.
近代中国知识界对苏联经济体制虽有所疑虑和保留,但都不同程度或变相地肯定了其合理性.它之所以在当时中国知识界的视野和观念中是比较理想和美好的事物,是因为它不仅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大同"理念相吻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似是而非地切近中国社会的实际.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一步唤起了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在大革命到来之前,这种传播主要限于知识界.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列主义的传播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李大钊、孙中山和瞿秋白.  相似文献   
9.
湘东文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异质包容性强,这也是一种移民文化的特色,在湘东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许多外来文化因素在这块共同的地域内流传,并被相互包容,共同拥有和对比参照;二是文化本色厚重,在这里,儒家书院续千年学府,宗教寺庙现星罗棋布,茶陵诗派成一代风流;三是传承源远流长,基本上与中华文明共生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炎帝或神农文化。  相似文献   
10.
李立三在20世纪30年代初代表全党充当苏联共产国际的替罪羊,除"立三路线"外,还有一条正确路线之说完全是后人杜撰;30-40年代居留苏联15年的工作与生活沉浮不定,40年代中期回国热心报效祖国却被污"里通外国".隐性、显性和虚假的"苏联背景",给李立三的政治生涯加上了厚重的阴影和悲剧色彩,一旦造神运动兴起,李立三即难逃厄运或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