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结水浒传》的主旨,论者多以为是“尊王灭寇”。论其产生的原因,大都联系清后期朝政腐败、人民暴动此起彼伏的社会形势;作家封建官吏的出身与维护王权、仇视民众造反的思想感情倾向。但创作主旨与小说主旨常常并不完全统一。创作主旨即创作目的,是作家凭借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认识与感情。而小说主旨则与创作主旨有所不同,它是作品本身呈现出来的,被不同读者感悟理解到的相同、相似或相异的思想、认识与感情。创作主旨存在于作家主观层面,小说主旨存在于作品客观层面。但两者关系又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2.
禹城自来水公司是—个眼务于公共事业的企业单位,现有干部职工226人。公司内部机构设置为:水厂、污水处理厂、综合业务处、管线管理所、管线维修队、营销服务中心、客户服务中心、抄表计量科及工会、企管办、办公室、财务科等科室,担负着城区2530家用水单位和用水户的供水任务,日供水能力为15000立方米。我们针对行业特点,结合工作实际,始终坚持从基础抓起,加强内部管理,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预防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3.
张恨水<水浒新传>产生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关键时期.作家对<水浒传>、<宋史·张叔夜传>、<说岳全传>等相关材料进行了有意取舍,对张叔夜的形象进行了重新构思与全新描写,使之成为贯穿<水浒新传>始终、占据最重要地位的第一人物形象.饱含了作家对率领民众肩负拯救民族危亡重任、大智大勇大忠大义英雄的热切歌颂与对奸佞误国的强烈批判,使张叔夜这一古代人物具有鲜明的现实色彩.  相似文献   
4.
黄式三继承了乾嘉汉学的治学路向 ,坚持以实事求是来衡量学术 ;主张汉宋调和 ,尤其是从学术演变的角度论证汉学和宋学的关系 ,见解独特 ;推崇礼学 ,与 18世纪末出现的“以礼代理”倾向形成默契。其学术思想凸显了传统学术演变过程中的某些特色 ,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中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5.
作为<水浒传>最早的续书,<水浒后传>李俊等英雄的"海外立国"是其特殊的内容,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意蕴."海外立国"涉及远涉海外是忠义英雄的无奈之举、创建国家是忠义英雄对中华文化的承传、斥佛入道表现忠义英雄神归故里等几个方面,形象地表现了<水浒后传>"乱世忠义的悲歌"这一主题,以及对故国的思念、对<水浒传>英雄结局的反思,从而说明作者对明末清初严酷现实的极度失望.解析"海外立国",是把握<水浒后传>主要思想意蕴、创作者思想指归与感情倾向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汉宋调和是晚清儒学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学术现象.嘉道时期社会危机的加剧与经世思潮的兴起.是其现实基础和思想基础;汉宋学内部的自我反思与调整,是其内在动因;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也是汉宋学走向调和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恨永《水浒新传》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借《水浒传》原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加以改写,情节、人物均染上浓重的现实色彩。对卢俊义形象的重新塑造是人物形象系列改写的重点之一。一方面体现对原著叙事空白与叙事悬疑的有意识添补,一方面表现出对于大厦将倾的民族危亡的强烈忧患,由此,赋予卢俊义的新形象以强烈的现实与英雄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8.
乾嘉汉学从提倡新的治学原则、排拒佛老、经学辨伪、重新诠释理学命题等四个层面对理学进行了较为激烈的批评 ,凸显了汉学与理学之间在学术立场、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徐世昌与清末东北军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世昌主持东北军事事宜两年间,采取了组建新式编制军队、建立近代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边务巩固国防等一系列措施,对三省军事进行了全面改革。凡所举措,虽然推动了东北近代军事和教育的发展,且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日俄的侵略,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东北地区军事上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0.
李益边塞诗的主流情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塞诗在唐诗中占有重要一席。因所处时期不同 ,其创作各有特色。李益以不同于盛唐边塞诗在雄奇瑰丽、深广悲壮豪健之风方面而独树一帜 ,充分体现出中唐边塞诗中厌战和思乡、逃避战乱和边塞的冲动以及对边愁的凄苦感伤体味的主流情绪 ,从而成为盛唐之后边塞诗举大旗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