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唐宋回鹘史论集》简介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字数36万魏良程溯洛先生(1913~1992),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史专家,从事维吾尔民族历史研究40余年。他早在50年代即与冯家具、穆广文先生合作,编写出版了《维吾尔族史料简编》,赛福鼎同志称之为“我...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学,简而言之,是中国古代文人社会、人生态度的反映,一是对政治的态度,一是对生活和做人的态度,它们是相互统一的。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促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条清晰的发展轨迹,一是经世致用的文学,表现为对道德、政治理想的建构,“六经”是其源头;一是以《楚辞》为先祖的抒情风格派,表现中国古人对个体人性的净化,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是由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明白于此,我们对《诗经》中的“雅”“颂”部分、对汉大赋,才会给予客观的、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教育信息化与高校图书馆数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教育信息化与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的关系,并且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中应该解决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初步阐述漆画的起源、发展、演变和独立 ,分析漆画艺术的特点和语言风格 ,探讨漆画艺术的发展与走向。  相似文献   
5.
“忠臣”一词,最初出现于《墨子》,法家对之做了规定性解释,秦朝付之实践,结果失败。汉水秦制,继续实践法家“君臣之术”,造成西汉君臣关系高度紧张。两汉统治者和儒家今文学派试图把法家的“忠节”概念纳入儒家的“气节”范畴,但在理论上并未解决,这一问题直至宋儒才予解决。它在政治实践上的反映就是,从西汉至五代,中央政权的改朝换代几乎都是权臣纂立;而宋以后,这种现象再不出现。“忠节”是一个道德和伦理范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从秦汉至五代,士大夫对君臣关系和忠节的认识基本上仍持原始儒家的观点──“臣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命,无道衡命。”而不是宋儒的忠节观──“死事一主”。因此,对忠节进行历史的考察必须走出宋儒对“忠节”认知的误区。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基于校园网的小型教学辅助系统的开发模式。小型教学辅助系统解决了在高等院校具体教学中无法真正提供教师灵活的符合具体教学环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演进史中的重要一章《魏晋南北朝民族史》,白翠琴著。40万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责任编辑:杨凌。在中国历史上,长达四五百年的社会大动荡有过两次:一次是在春秋战国,一次是在魏晋南北朝。它们共同的表征是:内忧外患交加,争战连年不息,...  相似文献   
8.
悲壮——《史记》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中外真正领悟到历史内在之美、并在研究中作为自己的追求、而且又有能力在自己的著作中表现这种美的史学家,并不多见。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有着自己风格的著作。他切实地把握了人类精神中最本质的美———悲壮。悲壮,绝不是悲惨,消极的忍受;也不是悲伤,自哀自怜的无奈。悲壮,是对人格尊严的誓死维护,是对信念的以死实践,是对命运的积极抗争。只有悲壮才能体验人类历史发展的真实,只有悲壮才能表达人类精神世界之美,也只有悲壮才能激励人们奋发有为,净化灵魂,追求崇高,坚韧不拔,前仆后继,推动社会前进。司马迁的《史记》正是这样一部从哲学的高度追求历史之美的著作,所以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