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自孔子在世时代起,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就各不相同。孔子曾经感叹自己“舍鲁何适”,但又不得不离开“父母之邦”,从而凄凄惶惶周游列国,孔子曾自嘲地同意郑人给予的“丧家狗”评价,但他的政治命运乃是由他“择木之鸟”似的独立人格所决定的,他更像是“凤鸟”。正是“凤鸟”一样的习性才导致了他遭遇“丧家之狗”的政治命运。孔子“博学深谋”,立足于社会教化,以恢复社会秩序为己任,他将“三代之英”尤其周代“王道”政治传布各地,起到了“天下木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周公在周初有杰出的贡献和特殊地位,其封国不仅是诸侯“班长”,而且也是宗周礼乐文化在东方的样板。至‘呀乙坏乐崩”的春秋时期,鲁国仍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再加上具备春秋社会的复杂特点,堪称诸侯国的典型缩影。自幼“学而不厌’的孔子既‘好学”,又自觉担当拯救社会时弊的使命。由‘好学’到‘博学’;由‘(博学”到‘嗨人’,孔子为早期儒学奠定规模。而孔子学说与鲁国社会的关系可以用“互动”来概括:一方面鲁国社会滋养、检验了孔子学说,成为直接源头;另一方面孔子学说巩固了鲁国‘呀L仪之邦”的地位,赋予其代表中国精英文化“邹鲁之士”、“缙绅先生”的符号,成为此后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4.
5.
在乱离的战国之世,早期儒学还处于“不治而议论”阶段,但由于战国儒者的推动,它却以开放的姿态在其他地域得以广泛传播.在此过程中,儒学与其他区域文化,与战国诸子学形成了互动关系,为其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滋养.当然,儒学能够成为战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显学”,从根本上说,应与孔子学说“述而不作”的特质有关.早期儒家集此前诸贤哲智慧之大成,使其成为由“王官之学”到“诸子之学”转变中“道术”的新载体.  相似文献   
6.
“儒者不入秦”是传统学术界的主流观点。然而,由对昭王问“儒术”、《吕氏春秋》的编纂以及秦始皇“焚书坑儒”等综合研究,秦人与儒学的关系应被重新认识。自荀子西入秦后,儒学已在秦地广为传播。对固有观念和传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魏衍华 《社科纵横》2013,(4):105-107
预设读者群是史家治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国通史编纂者为其著作预设的读者群与传统史学有着显著的不同,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分别有培养国民的爱国意识、激发民众的爱国心和以"人民"为读者群并普及历史知识等几项功能,展示出新时期中国通史功能由"资治"到公民教科书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