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9篇
  201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之、鱼不分,鱼读入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以来,古音韵学家对于古韵分部多忽略方言问题,因此,他们在处理具体字入部时,就避免不了自相矛盾。《诗经》国风里的押韵,六国铜器铭文的押韵,肯定是有方音的。方言或较大地区方言应该有自己的韵部系统,当然,它们之间有的部分还是与通语相同的,但是,必然有与通语相异的地方——这是最重要的、有自己特点的韵部。  相似文献   
2.
模块化教学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备受关注,而反映教学效果的教学评价研究一直占据着教学研究的半壁江山。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评价体系单一、片面的静态评价方式,文章基于模块化教学,针对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外贸函电课程提出的一整套多元教学评价体系融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综评的多元评价主体于一身,并综合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两种评价形式,动静结合地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双管齐下的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3.
八、汉代有三音节和四音节的复音词1、三音节复音词的形成“蛙虾蟆门.”(《汉书·武帝纪》)“水虫科斗蛙虾蟆.”(《急就篇》)按“蛙虾蟆”是三音节的复音词.它是怎样形成的呢?《国语·越语》:“(?)龟鱼(?)之与处,而蛙(?)之与同渚”.注:“蛙(?),虾蠊也”.《楚词》里东方朔的《七谏》:“蛙(?)游乎华池”,王注:“蛙,虾墓也”.(?)是虾蟆,古文字“(?)”字即作虾蟆形状.《越语》的“蛙(?)”当是汉以前的双音节复音词,“虾蟆”是汉代后起的双音节复音词,汉人又把“蛙(?)”的 “(?)” 换成当代称谓的“虾蟆”,于是在汉代就出现了“蛙  相似文献   
4.
中国书法创新必须有中国特色黄绮近来阅读书法报刊,先后看到一些书法新作,自己不免大吃一惊!一惊是自己搞了几十年汉语文字研究,到头来变成了“文盲”;二惊是分明作品摆在面前,怎么我自己却“目中无物”呢?请恕不敏,聊作解人。作品选刊有标题为(待考文字系列)者...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为主的说法,并不是说古代汉语没有复音词。但是,所谓“古代”,“古”到什么时代?时代应该有个阶段,阶段定了,然后才能定“为主”与“不为主”的问题。因为人类处于某个历史阶段,他们的活动范围,他们对宇宙的认识,他们生产力的大小,等等情况,都要受其时代限制的,因此,反映事物的人们的语言不会走到未来的时代去,殷商时代不会出现“乐府”这类的复音词;“半导体”与“宇宙飞船”,在明清时代的复音词里也决不会有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人们所需要那些足够反映事物情况的单音词与复音词,应该说都是“为主”的。“为主”与“不为主”是根据数量多少而言的,多即“为主”。如果说“为主”是与现代汉语作比较而言的,那么“古  相似文献   
6.
壹、总论 古音学在韵的研究方面是有成绩的。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等都是研究古韵的,他们有所发明,有所改进。象顾氏说:“古诗中间有一二与正音不合者,如‘兴’,蒸之属也,而《小戎》末章与‘音’为韵,《大明》七章与‘林’、‘心’为韵;‘戌’,东之属也,而《常棣》四章与‘务’为韵,《常武》首章与‘祖’、‘父’为韵;……此或出于方音之不同;今之读者,不得不改其本音而合之 虽谓之协亦可。然特百中之一二耳。”他囿于《诗经》  相似文献   
7.
一种语法结构是在一种语言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本文讨论汉语词语次序的顺逆,是根据汉语发展的结果来看什么现象是顺,什么现象是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现象在当初同时存在也就是并存,我们不好说哪种是顺,哪种是逆,但等到由并存而发展为某种占优势,最后又由优势而成了独占,那么,我们回过头来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现象做比较,我们完全可以说最后形成的语法结构是顺序,反之则为逆。 应该尊重一种浯言的语法结构发展的结果,这是研究某种具体语言的人应持的态度,也是应有的历史唯物论的正确观点。“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这是  相似文献   
8.
没有做分时分地澈底细致地研究,笼统地说上古声母有多少多少个,是难以叫人信服的。这比韵母的分部研究还要困难得多。文献材料不比活的语言,我们当今可以经过方言调查后,说某地方言声母和韵母各有多少,但也不能笼统地说毛泽东时代汉语声母有多少,韵母有多少。一个时代的声母和韵母不能来一个总和。如果以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通话做标准,那到可以说出声母和韵母的具体数目来。根据汉字所能反映的上古声母的实况有很大的局限而且为数极少,这里只是以扬雄《方言》为中心,探讨秦汉以来声母分合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四、依据形近改作声符在金文里已出现依据两形相近而把甲形改为乙声的现象,汉隶表音,也往往是因形近而使之变为声符的,实例较多,散见本文其他各节中,这里为了突出这种现象的特点,另立此条,作为举例讨论如下:《说文·寸部》:“NFDDC,绎理也。从工,从口,从又,从寸。工口乱也,又寸分理之。彡声。此与NFDDD同意。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按甲骨文写作,后变为。“寻”之初文当是,古人尺度以人为标准,此象两臂张开量尺形。|为丈,古八尺为丈。变为,甲骨文常于字的下端加。|又变为Ⅰ形。挪至两手之间即为…  相似文献   
10.
叁舌面后音一、K——K《楚辞·九歌·国》:“操吴戈兮被犀甲。”王逸注:“或曰操吾科。吾科楯之名也。”“戈”是见母,“科”是溪母。《周礼·壸涿氏》:“则以牡橭午贯象齿而沈之。”杜子春注:“橭读为枯。”“橭”是见母,“枯”是溪母。《礼记·内则》:“起敬起孝。”注:“起犹更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