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集聚收益与成本角度探讨城市人口规模的空间演化机制,并采用含有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和流动网络权重的空间自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不同层级城市人口规模的空间演化路径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不同层级城市人口规模演化路径均表现出显著的收敛增长特性,且1类大及以上城市的收敛增长系数最大,2类大城市和小城市系数大小相当并居中,中等城市的系数最小;工资、 第三产业发展、 教育、 医疗水平是促进人口规模增长的主要收益因素,环境污染强度是抑制人口规模增长的主要成本因素.  相似文献   
2.
上海作为国家经济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还未达到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应承担的水平.上海中心城区可借鉴东京都23区的做法,成为承载全球城市四大功能的核心区域,进一步实现产业及人口的空间集聚与集聚质量的提升;郊区新城要加快吸引人口流入的步伐,实现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及能力升级,逐步成为长三角城市网络体系中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相似文献   
3.
从总体结构、偏移增长、圈层结构以及不均衡特征等四个层面剖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从人口自然增长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等四个方面探析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16个核心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影响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1)长三角城市群的性别比例较为均衡,老龄化程度较严重且城市群内部差异较大,学历结构要优于全国其他地区;(2)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偏移增长量呈现上升趋势,并逐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人口空间圈层体系结构,但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房价水平、环境质量和就业率是影响长三角人口空间分布的关键性变量。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建设不只是沿线国家经济贸易合作,也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方面,上海要以客观严谨的态度认知人文交流,既能融合各国文化,又能“取精弃粕”,发展自身文化,形成世界潮流和地方特色包容兼并的“新海派文化”.上海要借鉴欧美日韩的成功经验,推“轻”项目走出去.可从推文化产品入手,让教育、影视、美食文化等率先走出去,再带动其他的“轻”项目共同走出去.  相似文献   
5.
基于上海现有的城市功能区分布体系,探讨创新型、文化型、设施型和市场型四类新兴功能区未来10年的定位和布局问题。跳出传统强调经济、产业功能的商务区或产业园区,着重体现创新、文化、社会、信息和流量控制功能的新兴功能区将是未来10年上海城市功能的重点培育方向和考量因素。通过新兴功能与传统功能的耦合,实现城市“轴线型”和“多点型”空间扩展模式的有机统一,对推动上海城市健康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全球城市的必然选择。结合对新兴功能区形成机制以及现状问题的分析,综合“十二五”规划,提出上海城市新兴功能区定位与布局优化调整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6.
上海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驱动机制应由人口快速增长阶段的"土地-交通"导向逐渐转变为稳定增长期的"产业-环境"导向;相应促进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的政策机制应从"政府-基础设置-人口"向"政府-产业功能-基础设置-人口"转变,以就业人口为核心制定综合性的人口分布优化政策,推动形成合理的城市人口布局体系。  相似文献   
7.
运用空间联立方程考察工业集聚与工业所有制效率的相互作用机制,将所有制因素纳入到Ciccone和Hall的产出密度理论模型,构建工业集聚与工业所有制效率的交互影响理论模型,采用中国31个省(区)市2003—2012年的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工业集聚促进了工业所有制效率的提高,工业所有制效率对工业集聚水平存在反向促进作用,同时工业集聚与工业所有制效率均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新型工业化应兼顾工业集聚和工业所有制效率,区域间工业协同发展可以有效缓解当前的产能过剩和产业同构,工业的集约式发展和所有制改革需要考虑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8.
中央自1999年开始实施协调区域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政策的执行结果似乎没能有效遏制区域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石及核心,区域企业的生产率变动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增长.从企业发展微观视角和影响企业发展的区域之间共性可控因素可以归结出区域企业异质性,而通过资本来源与流动、集聚程度、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可以缩小东中西部区域差距.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