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回顾新世纪10年的文艺本质研究,方法论已从"非此即彼"的独断论转入"亦此亦彼"的多元论。展望下一阶段的研究,需从"亦此亦彼"的笼统论述走上"由此及彼"的辩证省察,以开放多元却又不失辩证逻辑的姿态对宏观与微观问题进行重构。对文艺本质问题的研究不能回避小问题,要从对小问题的分析入手逐步接近大问题,即树立"大小兼顾"、"小中见大"、"以小‘建’大"的细节建构原则,在兼顾宏观与微观的基础上,以微观视角见出对问题的宏观把握。  相似文献   
2.
假扮的本质是基于想象的精神模仿行为,其源头可追溯至先民在原始巫术仪式中装扮为祖先或图腾以祈福的活动。从民间游戏到工艺制作再到艺术鉴赏,"羊人为美"所携带的假扮基因在中国审美文化史上得到广泛传承,涵盖民间游戏、诗文艺术及工艺赏玩等五个分支。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审美文化史重精神模仿而轻形式模仿、重意境而轻形似的审美习性以及借神思作忘的方式通达心与物游境界的审美追求是历经传承的假扮基因所造就的。  相似文献   
3.
自然审美经验对于保护和保存自然环境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与自然审美欣赏相关的两种传统立场,即如画性景观立场和形式主义艺术理论,一些环境保护论者认为这两种自然审美欣赏立场所关联的模式存在一定误区,指责它们是人类中心主义的、风景迷恋的、肤浅的、主观的和道德缺失的。基于传统自然美学的这些不足,环境保护论对构建恰当和完善的自然审美欣赏模式提出了五项要求,即自然美学应该是非中心的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关注环境的而非风景迷恋的,严肃认真的而非肤浅轻浮的,客观的而非主观的,关涉道德的而非道德缺失的。从这个角度对当代环境美学中的参与美学与科学认知主义这两种立场进行考察和评价,可以看出当代环境美学重视环境保护论的要求,不仅关注风景性的环境,也关注其他类型的环境,对传统自然美学有质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艺术史的撰写模式包括历史叙事与理论叙事。传统艺术史撰写以历史叙事为主导。进入现代以来,艺术史的撰写通常融合了侧重“史”的历史叙事与侧重“论”的理论叙事。行进至后现代,艺术史叙事的同一性受到质疑。推动艺术史的动力发生了变化,则艺术史的撰写方式也应随之变革。后现代语境下,新艺术史的撰写既要尊重多元文化下各个地域民族的艺术实践的独立性,又要将艺术与社会生活联合起来作社会历史语境的阐释,还要兼顾艺术作品的审美接受之维。  相似文献   
5.
每个民族的创世神话都对本民族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的甚至作为文化原型植根于上下千年的民族文化嬗变之中。盖娅是古希腊创世神话象征大地的创世之神,盘古是中国古代创世神话开天辟地的创世之神,二者在创世模式上颇具相似之处。虽然都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盖娅与盘古的现代命运却大为不同。早在上世纪下半叶,西方自然科学界便将盖娅的意象引入地球生理学的研究,形成了"盖娅假说"。与之相比,盘古的意象在现代的价值转换这一课题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西方自然科学局部复魅的同时,中国的生态研究却尚未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话语。本文通过对比盖娅的崛起和盘古的消逝,旨在分析探究神话意象在生态审美中的发展前景,并为以盘古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资源的觉醒和崛起,为中国生态美学建构本土话语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