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对大学生自杀风险进行分类,并重点分析性别、人格特质和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杀风险的预测作用,能准确地筛查出自杀风险较高的学生,进行重点干预和辅导,防患于未然。研究结果发现,就自杀风险而言,女生比男生自杀风险更大些;人格特质中的稳定和忧虑,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对高风险和次高风险组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潜剖面分析模型在自杀风险因子检测、不同风险类型的特征识别等方面适应良好、作用明显;大学生自杀与心理危机风险的检测内容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应将父母教养方式、个人成长经历、人格特质、生活应激、社会支持、抑郁情绪等多个相关风险因素纳入检测因子体系。  相似文献   
2.
3.
选取湖北地区高校1 553名大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短期纵向追踪调查,先后两次(间隔一年)参与自杀倾向测试,从类别转变的视角探究大学生自杀风险的动态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性别、父母教养方式是否对自杀风险类别转变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在自杀风险可划分为两个组别,分别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2)两种自杀风险类型的趋势变化显示,低风险群体相对稳定,保持原有状态者比例更大;而高风险组中约有25%的个体在一年后转而进入低风险组;(3)自杀风险类别转变的影响因素中,性别、父母教养方式可起到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