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1篇
  2003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美国文化大革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文化大革命吴怀连一美国60年代大动荡,始于1964年夏季的黑人运动。这一年同种族骚乱纠缠在一起的还有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学生造反、反战、生态运动、性解放和女权运动。1964年前,这些运动就在全国各地展开,成为困扰美国政府的严重问题,只不过同后来...  相似文献   
2.
1990年6—7月,我们在湖北省孝感市、潜江市、红安县、新洲县,利用农调队和农委的农村固定调查网点,对34个村庄340户农家,进行了1987—1990年6月的农民离土的现状调查。根据我们的调查资料推算,1987年湖北省大约有543.54—743.28万、1988年大约有593.43——805.22万、1989年大约574.48—769.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长江流域工业化和农民离土区域比较研究,认为东部的“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不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而中西部问题颇具代表性。作者主张“科教兴国”、“重农”和区域协调发展,使大部分农民能够在当地在农村内部转移。  相似文献   
4.
<正> 农村劳动力剩余与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中国学术界是一个热门话题。立论者都根据各种不同的算法,计算出我国农村当前及今后存在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并认为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当前及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本文对这个众口一辞的观点提出以下疑问并予以不同的解答: 一、农村真的存在那么多的过剩劳动力吗?在什么条件下,它是存在的?又在什么条件下,它没有那么多,或不存在? 二、剩余劳动力是如何阻碍农村现代化建设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宏观和历史的角度叙述了我国区位结构从“南北关系”到“东西关系”的演化,揭示了传统地缘秩序和近代以来地缘秩序的内在矛盾性,探讨了它们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时代意义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作者肯定了坚持“改革”、“开放”和“治理整顿”有机统一,当前重点突出后者,对于保持中国的稳定与发展的必要性;主张作为这种选择的地域映射,地域发展应优先考虑京广线沿线地区,提出了中部崛起、东靠西移的地域发展战略的新思路。文章首次运用“区位论”对中国宏观地域结构进行动态分析,从“南北、东西”关系看其矛盾和变化特征,理论上有一定深度和新颖性,实践上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有一句大家都以为然的话,说中国人单个儿都是英雄好汉,绝不比西方人差;合在一起呢,则狗熊一群。意思是中国人不团结,内耗严重。这话不能说全错,也不见得全对。单个儿的中西方较量,中胜西败的例子,我的印象中是不多的;然而整体的力量比较,从古至今,中国让别人惊诧的事,还真  相似文献   
7.
是城市化,还是城乡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城市化,还是城乡一体化?吴怀连一、城市化过程与效应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国城市化自鸦片战争及外国商品资本大举输入开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40.年至1949年,这一阶段的城市化,与外资主导的中国殖民地化同步...  相似文献   
8.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农村进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这场改革在改变农民经济地位的同时,也改变了农民的政治身份:由原来的人民公社社员变成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变成了农民。经过近20年的市场化的改革,农民在从社员变为农民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这些变化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具有什么意义呢?职业分化:农业农民和非农业农民农民在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之后,第一个变化是相当一部分农民放弃祖祖辈辈从事的种植业,走上了非农化的道路。非农化从职业上讲,就是从农业转…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宏观和历史的角度叙述了我国区位结构从“南北关系”到“东西关系”的演化,揭示了传统地缘秩序和近代以来地缘秩序的内在矛盾性,探讨了它们由传统向现代转交的时代意义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作者肯定了坚持“改革”、“开放”和“治理整顿”有机统一,当前重点突出后者,对于保持中国的稳定与发展的必要性;主张作为这种选择的地域映射,地域发展应优先考虑京广线沿线地区。提出了中部崛起、东靠西移的地域发展战略的新思路。文章首次运用“区位论”对中国宏观地域结构进行动态分析,从“南北、东西”关系看其矛盾和变化特征,理论上有一定深度和新颖性,实践上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是每个农村社会学研究者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的学者们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分歧主要表现在确定研究范围的大小和幅度的宽窄上。有一部分人主张研究对象是农村社会整体,如农村社会学第一本教科书的著者G·M·吉莱特认为,农村社会学要研究农村社会的起源与发展,要解释农村社会生活内部的规律,并指出它发展的趋势,以及对农村生活有影响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变迁等,他研究的实际上是整个农村社会。在我国,著名的农村社会学家杨开道也是主张研究农村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