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学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近代珠三角缫丝业技术变革与社会变迁:互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近代珠江三角洲缫丝业的技术变革为主线,考察了在这个过程中的社会变迁,尤其是原先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的解体。文章还分别考察了各利益相关主体,包括技术革新者、原有社会体系的维护者(政府和士绅阶层)以及农民(后来分化为缫丝工和蚕农)在这场社会变迁中的重要行为。最后,文章指出,在理解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上,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都有其各自的片面性。这一段时期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迁表明社会因为技术的组织刚性而产生结构重组;同时,建构中的技术也会因为某些社会因素的影响而被改造。由此形成了技术和社会的互构。  相似文献   
2.
张茂元 《社会》2005,5(3):148-172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司法案件审理的基本原则,不过在实践中法官的审理逻辑更复杂。以我国西南地区的基层环境侵权案件为例,我国的基层法院一方面按照法律程序对环境侵权案件进行审理,另一方面在审判中“坚持服务大局”,因此,法官在“自由心证”的过程中“做文章”是一项不得已的实践策略。自由心证制度起源于17世纪英国的普通法法院,以新教革命之后“良心必须是自己形成的”原则为伦理动机。自由心证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命运如何,不仅取决于法治的顶层设计是否完善,还取决于中国社会能否实现“生活之道的伦理理性化”。  相似文献   
3.
张茂元 《社会》2009,29(5):21-38
在近代中国,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机器缫丝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植桑养蚕和缫丝的专业分化以及职业分化:农民向工人的转变。研究发现,在长三角地区,专业分化发生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且表现为一种利益冲突型结构的变革。在新的社会结构中,传统蚕区成为纯粹的原料供应地,蚕农和士绅等群体利益受损,因而售蚕茧并抵制机器缫丝技术的应用。而在珠三角地区,专业分化则发生在家庭内部和乡村内部,蚕农和士绅等利益相关群体能够从技术应用中获益,因而积极支持机器缫丝技术的应用。在珠三角地区,机器缫丝技术应用所建构的社会结构也主要表现为一种利益共享型结构,而技术应用所建构的这种利益共享型结构又极大地促进了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增进效率的重要工具,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技术决定论甚至将技术进步视为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而社会建构论则强调社会结构和组织结构对技术的建构作用。事实上,技术进步与社会进步间更可能是一种相互作用、互相促进的关系,更接近于一种互构关系。不过,社会进步并不能够自动实现社会进步,技术进步也只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技术基础,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为社会进步奠定物质基础。而共享技术红利,才是从技术进步到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