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的中华民国史研究深受革命史观的影响,突出强调的是与清朝统治的断裂。而没有注意到,在民国肇建过程中,并非只是从西方引进的知识和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清朝遗留下来的一些因素同样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本文指出,正是因为民初汲取了清朝"大一统"的疆域观和治理经验,才形成了目前的现代国家格局,与之对比,也正是因为忽视了对传统政教体系的继承,才导致民国初年出现了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2.
"在地化"研究的得失与中国社会史发展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方史”研究的兴起尽管有外来刺激作为自身的动力,但研究者“生活身份”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契合无疑是一重要特征,同时也与中国广大区域文化与社会演变的不平衡状态有关。区域演变的不平衡状态使得不同地区可提供给社会史研究者的探索场景和资料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容易使人们认为,具备某种“人类学”意义或价值的“区域”以及自幼生长于斯的学者,自然应具备某种先天性的研究优势,从而导致了社会史“在地化”研究取向的兴起。“在地化”经验通过历史感觉的积累与培育有可能提升中国历史学的研究品质,关键在于,须防止研究者的“在地”身份被本质化,从而限制研究者进行“跨区域”探索的视野。同时,本文亦提出在超越城乡二分对立框架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入观察中国人“感觉世界”的问题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无论在鼎革时期还是在相对常态的历史环境中,士人都存在着难以用通行文字表达的思想和情绪,他们往往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如诗词、书法、绘画、碑刻等隐晦地表达某种内心感受,但对于历史学者而言,常常会发现其表面的陈述和隐藏的深意互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只有通过细致的解读才能洞悉其真义,从而丰富我们对历史真相的认识。通过对以往"思想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研究方法的反思和批评,初步提出了建立"隐喻史"研究路径的构想,并从明末遗民如何借助描摹景物完成气节书写,唐宋士人诗词中反映出的游离与回归宦场的复杂情绪,以及清朝皇帝如何通过绘画隐示自身获得统治合法性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拓展"隐喻史"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中体西用说"是由19世纪末一批具有革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率先提出,后经洋务派官僚引申论证所形成的一种融合中西知识的学说,"中体西用说"最初论证的着力点落在"西学",虽然表面主张"以中学为体",实则是以此掩饰其输入西学的真实意图。随着甲午战后维新派力促变更政体,此说取向随之发生变异,成为维护儒教正统以对抗清末政治改革的学说。"中体西用"的内涵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有着密切的关联,逐渐成为守旧文人抗衡与疏离西学侵蚀的精神支柱。因此,有必要对民初以来有关"中体西用说"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的诸般讨论做概要性评析。  相似文献   
5.
6.
王国维、胡适、陈寅恪等学术大师留给我们最重要的遗产是什么?葛兆光:过去有一段时间,对于学术史研究所推崇的学术大师,常常偏向于表彰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实这应该属于思想史的领域,换句话说,就是过多地谈论他们学术之外的东西,学术史常常绕过了学术本身,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我们过去谈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傅斯年这些人,常常不大去谈他们本身的研究,为什么呢?因为一些研究学术史的学者对他们那些专门领域并没有太多的研究,所以呢,我一直觉得,重新来谈论学术史的时候,更多的是要谈论学术研究本身。这些我…  相似文献   
7.
“兰安生模式”与民国初年北京生死控制空间的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民国初年北京城区空间结构的转换为例,指出中国城市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两种类型的西方制度监控形式的渗透:警察系统与医疗系统。史料证明,现代医疗系统比警察系统更为有效地打破了城区人民的日常生活节奏和秩序。20年代所谓“兰安生模式”的引进和拓展,实现了北京城原有的“自然社区”与“医疗社区”的全面叠合,从而把北京人的出生与死亡纳入一个非常严密的档案化网络之中,通过取消产婆和阴阳先生在原有社区内的文化与仪式协调功能,更为彻底地破坏了城区的自治组织状态。本文认为,在这一具有现代性意味的空间转换中,不应忽视生活于传统社区内的民众所作出的反应,并试图通过档案资料对这些被压抑的声音进行考古分析,以期复原那些在档案化过程中被遮蔽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8.
目前很多学科、很多专业都在用中层理论或中观理论来概括本学科的发展趋势,而我为什么要把中层埋论引入历史学研究,并把它作为我近著的题目呢?在此,我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避免两个极端最早提出中层理论的是美国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默顿,他在提出中层理论时有个初衷,即为了避免帕森斯早期社会学理论的宏人叙事所造成的过于空疏的毛病,同时也为避免琐碎的科学实证主义对社会学解释的影响。基于这个出发点,中层理论提出后在西方影响很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新考察了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过程,指出这个过程实际上包含着思想史和社会史两条不同的线索,也就是话语和实践的脉络.以往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对实践脉络进行认真分析,从而掩盖了红十字会在中国扎根的真正途径.本文认为,红十字会之所以能够与中国慈善传统相结合,主要是通过当时重要的救荒机制即义赈来实现的,而不仅是依靠相关知识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感情历史的诠释──《停滞的帝国》与中西文化比较观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两个文明在极具象征性的礼品交换中猝然相遇了。第一位出使中国的英国使节“马戛尔尼献给乾隆的最能说明自己国家现代化程度的礼物是一台‘天文地理音乐钟’。”作为回赠,乾隆让人给了他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