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河道空间的优化改造作为城市人居环境与社会多元价值提升的手段在我国南方地区被大量运用,其周边将随之汇集大量人口和丰富的活动。本文在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关注河道空间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讨论如何最大化其对密集城市的微气候的调节作用,探讨基于人体舒适度提升城市设计的评价方法和策略。以广州市具代表性的河道工程荔枝湾涌一期为例,综合考虑外界盛行风、自然对流和热辐射等多重作用机制的影响,采用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对改造前、改造后的风环境和人体舒适度进行比较,总结出在河道空间城市设计中建立气候适应性评价机制的必要性与策略,并尝试探讨优化模式,探索从人体舒适度的角度出发,在量化、实证的基础上,建立南方地区河道空间设计可操作的城市设计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认识活动中,认识主体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映现对象,而是主动地把自身的能动因素作用于对象,从而使产生的认识具有鲜明的主体烙印。在这些能动因素中,经验——知识因素,亦称背景知识起着重大的作用。什么是背景知识?我们首先从主体的认识活动开始考察。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在认识活动中,认识对象并不是自动移入人的大脑的,而是在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变革客体的实践过程中,在人的头脑中得到升华的反映。因此,无论在认识过程中还是认识结果,  相似文献   
3.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