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社会学   11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鼎新 《职业时空》2009,5(3):59-59
在学校教育由制度管理发展到心理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的今天,对高职生的思想教育不能单纯依靠“灌输”,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制度,还必须配合施行“情感体验”方法。“情感体验”有亲为性、自主性、生成性和直觉性特点。要尽可能创设特定环境,去触动学生心灵,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他们在特定的环境和亲历的活动中,去体验、辨别、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自觉接受思想教育,完善自我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2.
万历年间苏州和武昌地区均发生了抗税民变,但是苏州民变历时仅为五日而武昌民变却前后拖了两年才得以根本解决。为什么两地民变有着如此不同的发展?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出发,本文提出了如下观点万历跨越地方科层及精英集团,以太监为税使直接在地方扩大税源,使得明朝政权在税收问题上几乎成了一个寡头国家,这是民变频发的根本原因。但是虽然明政权在税收问题上性质的转变是民变发生的主因,导致两地民变不同发展的则是在税使进驻后两地地方科层仍享有的自主性程度及处理民变时所具有的理性决策能力的不同。苏州民变得以迅速解决主要因为该地科层在税使进驻后仍保有着自主性从而为其理性处理民变提供了可能,武昌当局则因为在税使到来后丧失了这些能力从而使民变走向激烈。  相似文献   
3.
解释与解读:不同的认知方式社会科学的认识方法有两个传统:解释传统和解读传统。解读传统的目的不在于寻求事物内在的一种逻辑关系,而在理解和弄懂一些人类活动在一定文化条件下的内在含义或意义。而解释传统的目的则是要试图寻找一个具体事物或事件中的因果联系。美国在六七十年代以后,伴随着后现代化理论的崛起,兴起了一股解读传统的  相似文献   
4.
5.
6.
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从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出发,总结了形式模型在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研究中的发展及应用前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观点1.经验事实与其他理论不能是形式模型的评判基础,同样,形式模型也不能用来解释或预测经验现象特别是复杂的经验现象;2.评判一个形式模型的基础只能是模型的前提假设与逻辑结构,而一个形式模型重要与否,则在于该模型是否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该模型的出发点和假设是否抓住了人类社会活动结构的关键性本质。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抓住了人类活动的核心——对公共物品的普遍追求,以及决定这一追求成功与否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变量——群体规模。成功的形式模型一般都是一些对于历史上长期流传下来的成语或民间智慧的数学或逻辑总结,而绝大多数已发表的形式模型因不得此要领而流于数学游戏。  相似文献   
7.
阿马蒂亚·森所证明的帕累托自由不可能性定理证明:两个似乎是不证自明的原则——最小自由原则和帕累托原则——之间是会存在冲突的。这一定理所蕴含的是一个元问题:确定自由边界的理据是什么?消解森定理中的悖论,需要形成某种合理的偏好。偏好的合理性、自由和权利边界是在历史过程中动态形成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是动态调整的。理解森定理,对于分析当下中国面对的种种权利冲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许田波的《古代中国和近现代欧洲的战争及国家形成》一书运用比较历史学、以国际关系理论和行为主体性(agency)为核心的理论方法,提出了如下核心问题: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和近现代欧洲的历史发展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性。比如,它们都起源于一个由许多国家组成的封建社会,都有着频繁的战争,都经历了封建体制的垮台和官僚体制的形成,都有着一个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但是,欧洲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多国平衡的局面,而中国却走向了统一。这是为什么呢?对这一问题许田波的解释是:为了在国际争斗中取得优势,竞争各国就必须采取对策。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  相似文献   
9.
霸权迭兴的神话:东周时期战争和政治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史学长期以来一直把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的转型看作是东周政治发展的主轴,其实,战争在东周政治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以东周战争的性质的变化及战争和国家政治发展之间互动关系为基础,东周的历史可以分为三段:霸主时代(前770—前546年),转型时代(前546—前419年),全民战争时代(前419—前221年)。  相似文献   
10.
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批判地总结了20世纪西方社会运动和革命理论的发展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社会运动和革命的三大视角:社会变迁、国家和社会的结构及结构性行为以及社会运动的话语(即变迁、结构,话语)。任何社会运动或革命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这三个因素,但这三个因素之间却没有一成不变的逻辑关系。因此,建立一个不随时空和情境而变的社会运动和革命的系统性理论是不可行的。但是,这三个因素之间也不是没有关系。特别是对于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或革命来说,这三大视角的核心和有机连接点,也就是说这三个因素对社会运动或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