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借鉴国外做法,编制中国普通员工工作价值观量表,并以多项指标检测了量表的信效度。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员工工作价值观分为六个维度:休闲自由、地位威望、人际关系、利他价值、外在酬劳和内在价值。量表信效度良好,可用于一般行业中国员工工作价值观测量。  相似文献   
2.
中年危机影响到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它既与个体中年期生理、心理变化有关,也源于这一时期个体所面临的众多压力。有效应对中年危机需要综合的心理服务方式。与传统心理服务相比,社区心理服务拥有更系统的视角、更主动的应对方式,可以充分调动社会支持,在应对中年危机方面具有许多优势。  相似文献   
3.
生态心理学取向的情境观形成了不同于行为观和认知观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导致我们对人类学习的认识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是这种基于情境的学习观,而不是建构观。虽然情境观有可能融合了行为观和认知观,但行为观和认知观同样有其实践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指出 ,以潜意识理论为基础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教育观认为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潜意识能量的积极引导 ,使人拥有幸福、完整的人生。引导的关键是形成强有力的自我 ,培养健康的人格 ,而这主要决定于儿童的早期经验。以人格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观认为 ,人格是知识学习、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应陶冶和诱导学生的非理性能力 ,将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大学新生抑郁对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自杀行为认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抽取福建两所高校大学新生1 395名(男生517名,女生878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杀态度量表(QSA)?自杀意念量表,评定大学新生的抑郁症状?自杀行为认识和自杀意念?结果:大学新生的抑郁症状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0.091,P ≤ 0.001),自杀行为认识分别与抑郁症状?自杀意念呈负相关(r=-0.309~-0.100,P < 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大学新生的自杀行为认识在抑郁与自杀意念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03,P < 0.05)?结论:自杀行为认识在抑郁对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性发展迟滞的大学生在认知方面表现出辩证思维不够成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内容简单化、人际认识自我中心化、对自我缺乏思考与规划倾向;在情感方面表现出对社会矛盾性,对他人不懂得关心、感恩,对自己表现出低自尊的特点;在行为方面表现出独立性差、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社会适应困难、不敢担当、自我控制能力弱等特点。过度保护、纵容的家庭教养方式以及社会媒体的不良舆论导向、道德滑坡、学校教育的缺陷等,在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迟滞中起了重要影响。为了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良好发展,必须借助全社会的力量,从社会的文化观念、社会大环境、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入手进行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经济收入单亲家庭大学新生个性特征的差异。整群抽取某大学近四年来大一新生12448名,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一般人口学变量调查表和自编家庭经济收入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单亲家庭与普通家庭大学新生在有恒性、世故性、实验性、怯懦与果断、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专业成就动机因素和新环境成长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家庭经济收入单亲大学新生群体在有恒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专业成就动机因素和新环境成长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在忧虑性、适应与焦虑和新环境成长能力方面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单亲家庭大学新生社会性性格发展不良。与贫困和中等单亲家庭大学新生相比,富裕单亲家庭大学新生个性特征表现出低有恒性、低适应、低专业成就动机、低新环境中成长能力和高忧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对1995至2017年间319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进行横断历史元分析,考察547 259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随年代的变化趋势以及亚群体间差异。结果表明:(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各有8个SCL-90因子均值与年代显著负相关,独生子女8个因子均值下降0.25~0.59个标准差,非独生子女8个因子均值下降0.29~0.6个标准差,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在23年间均呈现小幅度改善的趋势。(2)独生子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最全面,其后依次是非独生子、独生女与非独生女。(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均有提升,两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变化。(4)普通元分析结果表明,独生子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独生子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非独生子女青少年。  相似文献   
9.
运用横断历史研究方法对7 554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考察1986至2017年间四百多万名被试心理健康水平随年代变化趋势以及群体间差异。结果表明:(1)近三十年来国民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呈现缓慢向好趋势;(2)男女两性、四大地区国民心理健康水平均有所提升,男性、中西部民众的改善更为全面有力,军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医护人员呈现下降倾向,老年人、教师、中小学生与警察无显著变化;(3)男女两性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显著,1986至2005年间,中西部地区民众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东北地区民众,西部地区民众低于东部地区民众,2006至2017年间地区差异消失,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最佳,其次是军人、大学生、医护人员,再次是中小学生、警察与教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