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社会学   6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37年4月,为祭黄帝陵,毛泽东写了一篇祭文。祭文声情并茂,气势磅礴,表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抗击日寇的决心。祭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里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句,出自西汉名将霍去病。  相似文献   
2.
1951年5月24日,当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赴北京参加和平协定签字仪式时,毛泽东就用藏族同胞所熟悉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勉励大家为加强汉藏人民的团结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商鞅的贡献     
1912年6月,毛泽东在湖南省高等中学读书时.曾针对当时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政治混乱、法令不彰的状况,写了一篇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文中说:“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此时,毛泽东虽还没有树立唯物史观,但他把商鞅誉为“首屈一指”的“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却是深刻的、有见地的。就是在今天,仍对我们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邓润子 《老人世界》2008,(10):34-35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但争议也很多。誉之者称他“千古一帝”,毁之者视为“暴君之首”:1958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讲话时曾说:“范文澜同志最近写的一篇文章,《历史研究必须厚今薄古》,我看了很高兴。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事实证明厚今薄古是史学的传统。……可惜没有引秦始皇,秦始皇主张‘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与有关同志一起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期间,曾经谈到屈原。他说:“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是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毛泽东讲的千真万确。屈原在流放期间创作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诗篇,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就是我们今天读起来,仍然会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相似文献   
6.
邓润子 《老人世界》2008,(12):32-33
李斯(?-公元前208年),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年轻时,曾做过郡的小吏,后从学苟子。学成后,初为秦相吕不韦的舍人(侍从宾客)。后经吕推荐进宫为郎(君主的侍从官),受到秦始皇的信任,曾先后担任秦国长史(顾问参谋)、客卿(执掌军政的高级官员)和丞相。秦二世二年,被宦官、权臣赵高诬为谋反,腰斩于咸阳,并夷三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