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社会学   14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会变迁中的儿童食品与文化传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饮食这一看似平常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入手,观察与理解文化的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视角。本文以对儿童食品与进食的调查分析,探讨当前社会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特点及变化。研究表明:1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别具有相对不同的关于食物的知识体系,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依据的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孩子比其父辈、祖辈带有更明显的现代消费主义特征;2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途径已经发生从单一到多样的变化,文化传递的方向也发生部分的改变。与传统社会中几代人分享大致相同的食物知识体系和主要依靠代际之间自上而下的口耳传递方式颇为不同,孩子得自于市场、广告、同龄人的食物信息和知识,有时甚至超过其长辈。食物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载体,其承载的文化意义以及围绕着食物的话语也发生了改变;3家庭中关于吃什么、如何吃的决策反映出家庭地位关系的改变,孩子的中心化倾向和孩子独立空间的扩大都趋于明显  相似文献   
2.
郭于华 《中国学术》2001,3(4):221-254
赡养老人、孝敬父母是我们民族一贯引为自豪的道德规范,也是诸多国人骄于西方人的文化传统。有学者分别用“接力模式”和“反馈模式”概括西方与中国的代际关系(费孝通,1985c:pp.84-103):即在西方文化中,父母对子女有抚育的义务,  相似文献   
3.
在写“关于历史构建的思考”那篇小文(文见《社会学家茶座》第13辑)一年之后,我又来到了骥村。秋日阳光下的梁梁峁峁散发着收获的气息。天空蓝个莹莹,苹果红个彤彤,谷穗沉甸甸的,野花黄灿灿的,暖暖的山野空气,让人沉醉。  相似文献   
4.
处于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和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社会学确乎变得重要起来,以至一些以此为业的人们欣喜地发现“社会学的春天来了”。究竟春天是不是来了要看这个领域中的从业者在做什么,做得又如何。如果看看近年来的一些“显赫”成果,我们大概就兴奋不起来了。继“农村居民幸福感超过城里人”、“农民工安全感最高”的调查结果之后,又出来了“2005中国女性生活质量报告”,乍一看题目真让人不免心里紧张,生怕再弄出个女性的幸福感超过男性之类的东西,因为毕竟中国社会的现实是:出生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上升,1995年达到115.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为116.9,个别地区甚至达到130。  相似文献   
5.
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和当前的制度安排不仅使“4050”下岗失业工人的生命周期发生了制度紊乱,同时也限制了他们适应危机行为选择;而个体生命历程出现的有悖常态的紊乱现象,又使得人们对于当前的社会保障诉求发生改变,进而显示出社会保障制度的文本层面与实践层面之间的裂隙,从而最终影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实际运作效果。  相似文献   
6.
作为生物技术革命前沿的转基因农作物日益成为全球化过程中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围绕着转基因技术及产品的讨论与争端,诸如贸易、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不仅频频出现在科技、经济领域,也成为政治、社会与学术领域中纷争不已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以一个村庄中女性口述的集体化经历、感受和记忆为主要分析对象 ,讨论了女性记忆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宏大的社会工程对女性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的重新建构。女性在承受生命中巨大的苦难的同时所感觉到的精神快乐正是建立在既是认识又是“误识”基础上的“符号权力”治理功效的体现。她们的记忆和讲述为理解和洞悉农村日常生活中的国家治理模式和国家—社会关系开辟了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社会学者孙立平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引起学界内外的关注。“断裂社会”、“权利失衡”、“利益博弈”、“结构先于制度定型”、“底线失守”、“上层寡头化,下层民粹化”等等概念与观点不仅为相关研究频频引用,也时常出现在传媒报道和各种类型的公共话语空间中。这些关涉到经济增长、城市化、医疗改革、教育改革、房地产、贫困与不平等、信任危机与道德等等问题的诸多社会层面的文章收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2003年)、《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  相似文献   
9.
天使还是魔鬼--转基因大豆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引领和推动新世纪经济发展主要动力之一的生物技术,其影响力从来不限于科学技术领域和经济、贸易领域。“转基因”大豆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中的广泛震动,同时导致了来自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利益集团及不同国家之间的纷争和全球性的影响。由于中国在大豆生产与消费上的特点、中国社会结构、文化和制度方面的特性,使之在对待转基因大豆的态度上被认为独树一帜。在转基因领域,知识与权力的结合获得最为充分的显现,而在其中消费者不可能达致真正的知情,他们在面对一种具有相当不确定性的陌生事物时的不知所措,正是知识—权力宰制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社会转型,人们愈发感受到种种风险的存在,诸如遭遇团伙犯罪,生命财产受到侵害,拆迁或维权过程中常有“不明身份”者的暴力行为等等,加上近期重庆的“打黑运动”,“黑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进入公众的生活和视野。然而,作为一种法律概念和社会概念,“黑社会”在我们社会中的面目尚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