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市场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而高职院校也有着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每一届的学生也都有着其自身的时代特点和性格特征,因此对于学生的管理模式也应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笔者以多年的高职高专院校管理经验和思考,探索出自己对学生管理的教育模式,以更好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2.
幸福     
钱文忠 《社区》2013,(23):24-24
幸福是什么?当你屡次三番地求爱,终于得到对方同意的时候;当你正为贫困发愁,瞬间获得巨额头彩的时候;当你身陷图圄,法官判你无罪的时候;当你罹患绝症,医生告诉你诊断错误的时候;当你饥肠辘辘,可以饱餐一顿的时候;当你冻得瑟瑟发抖,被允许进入一间暖和的房屋的时候;当你孤独不悦,亲朋好友打来电话慰问的时候;当你身处震区,接到矿泉水和方便面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星云大师、佛光会的法师们,还有台北的朋友,对我的照料真是无微不至,他们都希望我能够尽快尽多地了解台湾。这带给我的绝不仅仅是感动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高校“三育人”的三个方面,长期以来,人们着重强调的是高职院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而对教师的”管理育人”的功能却重视不够,文章简要阐述了目前高校在管理育人方面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详细论述了加强师德教育,正确处理教书和管理育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断提高教书和管理育人的自觉性等高职院校教师实现管理育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钱文忠 《社区》2014,(11):4-4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这个节日还叫作“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世界图书日”。它的主旨宣言是:“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6.
钱文忠  王海燕 《文史哲》2002,7(1):33-38
比较佛教语文学在陈寅恪先生和季羡林先生的学术史上的不同作用与地位,可以明显看出,陈寅恪先生的“史学三变”和季羡林先生的“佛教语文学三转”之不同,佛教语文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完全不同的演进轨迹从而显现。陈寅恪先生因“史学三变”而灿烂夺目,季羡林先生则因“体”一“用”一“体用圆融”的“佛教语文学三转”而彪炳辉煌。  相似文献   
7.
用出版纪念论文集或召开纪念性学术讨论会的方式,来缅怀某一位大师的业绩,或对卓有成就的学者的某一寿辰表示祝贺,这是在国际学术界中常见的佳事。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论文集在我国并不多见。这是致使许多著名学者逐渐被淡忘,他们的成就不能得到广泛传播与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出版业尤其是学术性著作的出版面临很大困难的今天,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以深远的眼光出版了《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以下简称《文集》)。这一天虽然来得稍稍迟了一些,可是我们这些慕寅恪先生之道德,读寅恪先生之文章的后人怎  相似文献   
8.
钱文忠 《领导文萃》2013,(13):103-106
传统的幸福观用一句话就可以总结,那就是《安娜·卡列尼娜》开头的那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很多人把这句话绝对化、抽象化为:"幸福都是一样的,不幸各有不同。"当今,确实有一种让人非常担忧的情况,我们的幸福观正呈现出一种僵化和单一的趋势,比如我们认为财富、地  相似文献   
9.
钱文忠 《社区》2011,(8):4-5
在这篇文章中,我要谈论的是读书生活。读书生活居然要谈论?这似乎也说明读书已经和我们生活的年代有那么一点格格不入了。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在一百多年前、科举制度还没有崩溃之前,甚至说在科举制度崩溃以后不久,这个问题是不会拿来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来谈论的。因为读书,恐怕是当时中国人心目当中唯一的正道,所以不必谈论。就像我们活着一定要吃饭,今天没有人谈论我们的吃饭生活。  相似文献   
10.
钱文忠 《中外书摘》2007,(12):38-40
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玄奘32岁,他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抵达了那烂陀寺。在经过了一番礼节以后,他拜见了那烂陀寺的寺主戒贤法师。戒贤法师当然就要问这个从东土大唐来的僧人,到这里来做什么?玄奘当时心情是很激动的,就毕恭毕敬地回答:“我是专程来跟老师您学习《瑜伽师地论》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问答,而戒贤法师的反应非常奇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