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柏拉图的研究著述连篇累牍,尤聚焦于柏氏的“理念论”与“理想国”。本文拟另辟蹊径,力图揭示出“柏拉图对话中”所隐含的神学思想。简言之,柏氏的神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柏拉图对古希腊传统神话的批判与净化;二,柏拉图把其伦理学奠基在以灵魂不朽为主的信仰上;三,柏拉图建立了一套既有别于希腊传统又有别于基督教的宇宙创世说。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柏拉图的对话是古希腊传统神话神学向中世纪神学嬗变的过渡形态,而柏氏的神学思想则是西方理性神学和道德神学的滥觞。  相似文献   
2.
陈乔 《职业》2016,(36)
中职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在学习过程中,中职学生更加注重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与关注,而以往的中职语文教学,教师并没有考虑到中职学生的成长需求,这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存在抵触心理,因此,笔者对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为实现中职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哲学背景中研究中国哲学,其核心问题是西方哲学家为什么要关心中国哲学,或者能够从中国哲学中学到什么东西。因此从事这种研究的学者所要做的就不能是简单地比较中西哲学的异同,指出各自的优劣,而应该首先对西方哲学家所关心的问题及其代表性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可能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看中国传统哲学在这些问题上是否有比西方哲学更好的观点。由于这种研究属于比较研究,在转向这种研究方法之前首先要讨论一般意义上的比较哲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孔子明确主张"亲亲互隐",但它本身即包含有"亲亲互谏"之义."亲亲互隐"有一定范围,在公共事务领域,孔子又主张"不隐于亲"."亲亲互隐"不是不要公义是非.孔子只是不鼓励因私人领域中的问题,亲人间相互告发,而主张以宗教伦理精神,通过感化来协调家庭、社会关系.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也非常重视家庭伦常,尤其强调孝敬父母.在柏拉图所构建的新神观念体系中,敬畏神灵即要求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神为人类制定的最为普遍的律法.在此整体思想框架中,苏格拉底非难游叙弗伦"子告父罪"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孔子与苏格拉底、柏拉图都重视家庭伦常和孝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都认同"亲亲互隐"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5.
《诗经·生民》是歌颂周民族祖先后稷之诗,为周人开国史诗六篇中的第一篇。凡八章、前两章曰:“厥初生民,时维姜■,生民如何?克湮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圻不副,无灾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堙祀,居然生子。”《史记·周本纪》据此解释道:“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姜■为帝■元妃。姜■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可知,姜■为帝喾元妃,姜姓,有邰氏女,名■。她践巨人迹而有孕、生子。…  相似文献   
6.
广西由于其偏远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环境、复杂的民族成分,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广西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具有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品位高、民俗活动丰富多样、地方性和民族性浓郁等特点。因此,在开发时,应重点开发独具特色的区域旅游资源,杜绝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低品位和庸俗化,制定民俗文化保护规划,加快民俗文化资源的商品性开发进程,推动旅游商品和旅游业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开启了以公德与私德这对概念来讨论中国文化和中国问题的先河,此后该主题引起了学界普遍而持久的探讨。梁启超、梁漱溟和李泽厚这三个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对公德私德有着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关于公德的理解分歧颇大,梁启超的公德论侧重国家伦理,梁漱溟的公德论侧重团体生活,李泽厚的公德论强则调个体权利的优先性。当今学界尤其关注公德私德之划分的标准问题,在诸多划分标准中,引入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概念区分作为划分公德与私德的标准最为根本,它有助于澄清公德与私德的本质和特征以及它的施及范围,有助于论定儒学是否缺乏公德和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判断和评价,亦有助于现代社会公德观念的型塑。  相似文献   
8.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