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陈颀 《领导文萃》2013,(16):125-127
打开世界地图,日本像一根香蕉挂在亚洲大陆的东隅,面积不大,只及中国的二十五分之一,中国古代称之为"蕞尔小国"。文化积淀也乏善可陈,没听说发现过什么定理、定律,也没出现过像达芬奇、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这样世界级的文化科学巨匠。但是自明治维新以降,它却成为亚洲一流强国。在近代,当东亚各国纷纷沦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分析了未来人民币升值趋势,然后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包括劳动密集型、资源型等行业的影响,总结借鉴日本韩国企业在应对本国货币升值中采取的措施,结合国情,提出中国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3.
陈颀  敖雅萱 《社会学研究》2023,(5):134-156+229
非正规的空间资源为何能让农村流动群体实现家庭再生产,是一项有待研究的议题。本文通过流动摊贩进城案例的研究发现,草根秩序下的空间包容性是摊贩获得谋生地和扎根城市的前提。居住地邻近谋生地的空间安排有利于他们兼顾生计和家务,让成员聚居、代际合作,进而使下一代进城更具可能性。然而,空间秩序正规化的转变可能会封闭草根秩序下的包容性。一旦在谋生地遭遇驱逐,流动群体就难以延续原有空间安排的统合意义,他们在本地的城市化路径也可能由此中断。  相似文献   
4.
正李商隐、元稹均处在诗歌鼎盛的唐朝,唐朝开放的统治,开放的经济,造就了唐朝开放的思想,成为了爱情诗滋生的肥沃土壤。李商隐与元稹诗歌中都有大量爱情诗,元稹大量写一些与恋爱对象约会玩耍的真实情景以及很多悼亡诗;李商隐的爱情诗是唐代诗歌的一座丰碑,他的无题诗写出了爱情的痴情,在追求爱情中的失望与希望,幸福与苦闷相互交织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正> 在我国古代庞大的诗论体系中,有两条影响极巨的理论观点,一是《尚书·尧典》的“诗言志”说,一是陆机的“诗缘情”说。 两说的蕴义是什么?它们的关系如何?学者们的见解不尽一致。 比如对《尧典》的诗言志,朱自清先生认为:“‘言志’的本义原跟‘载道’差不多,两者并不冲突。”周作人则持相反的看法,认定“言志”与“载道”分属于“两种潮流”。对诗缘情的理解也一样对立:  相似文献   
6.
在法律领域,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可以把法律理解成由一套责任规则组成的分散决策的激励机制,通过责任的配置和赔偿(惩罚)规则的实施,诱导个人选择社会最优的行为,促进社会福利。激励理论提供了理解法律制度和司法运作的新视角,在刑法与民法的界限问题上,激励理论能提供三个可用于实践的检验标准。运用该标准分析许霆案,初步结论是应当适用民法而不是刑法。  相似文献   
7.
陈颀 《经营管理者》2012,(5):203-20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商业银行实行海外并购的战略举措也越来越频繁。2008年,招商银行对香港永隆银行实施了全面的收购。本文利用考察企业并购绩效的常用方法——因子分析法,以招商银行13个指标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并购绩效的综合得分模型,考察了其自收购前两年到收购后两年的绩效。研究发现,在实施并购当年,招商银行的综合得分在5个考察年中不够突出,说明此次并购从短期来看,其协同效应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陈颀  吴毅 《社会》2014,34(1):75-103
关注情感的机制是理解当下中国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视角。通过对DH事件的分析及延伸性讨论,本文指出,因表达不畅所致的弥漫性民怨及民众对不满的道义建构,使情感成为主导群体性事件发生与演进的最重要机制。而情感之于群体性事件的逻辑性支撑主要表现为情感宣泄和情感管理,前者是针对权力外围和边缘地带的发泄,后者更为常态地支配群体性事件的过程,而情感表演则成为其中的核心要素,形构出与既有社会运动之情感管理不同的特色。形塑这一特色的是宏观非对称性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格局,它决定了当下的群体性事件不太可能转变为常态化的社会运动,只能是沿着传统与现代错综交织的轨道间歇性发作,以作为弱势群体对中国转型期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回应。  相似文献   
9.
陈颀 《学术月刊》2023,(1):110-126
土地开发的自主权和收益分配权是农地收益分配制度在城市化背景下的焦点。该制度经历从对农民赋权到限权再到赋权的轨迹。渐进性改革中存量与增量机制的互构形塑了上述钟摆现象。存量机制是土地公有制及城乡二元产权结构。增量机制是国家对地方政府和农民的赋权。国家借增量改革来解决存量制度的效率问题,引发国有地权和集体地权相关方的博弈,进而促使国家调整存量制度中国家与农民的收益分配模式。当前,农地新政很难绕开限权制度的制约而完全实现赋权于民的目标。这源自社会产权未完全发育、国家权力高度嵌入土地市场的路径依赖。由此,农地收益分配制度如何发展并不取决于国有和民有方案是否兼容,而在于权力嵌入下社会产权的重构难题如何被克服。  相似文献   
10.
正21世纪以来,中国战略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人们开始审视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世界法权秩序以及中国所处的位置,并思考中国突破既有结构性制约的可能性和对策。此研究方向需要对国际秩序与中国国内实践作通盘考察,要求研究者具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宏大的理论视野,因而特别需要来自不同领域的学人通力合作,建构讨论平台,形成共通视域。为此,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及其政经法研究中心于2012年举办了"法权秩序与中国道路"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阿联酋扎耶德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