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2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332篇
社会学   15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逻辑:以通识课程奠基,以学科课程立命,以教育课程定向。教育专业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基本逻辑结构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技能课程。学科课程可按照认识小学教育、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学会研究小学教育的逻辑来建构;活动课程可按照感知小学教育、实践小学教育、研究小学教育来建构;技能课程可按照小学教师公共职业技能和学科职业技能来建构。  相似文献   
2.
当代人类面临种种全球性问题,科技社会效应的两重性空前突出。当代西方思想界出现了一场科技悲观论与科技乐观论的激烈论争。对这场极具哲理性的争论应给予全面分析并加以总结,这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科技价值论和生态哲学观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分权制衡是西方政治学的重要理论,是“三权分立”思想的基础。分权制衡的思想在基督教义中就有体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提出的古代混合政体理论也提出了分权思想,并且出现了三权分立的雏形,而中世纪的最大贡献则是立法权从王权和教权中分立出来。分权制衡思想的成熟分为两个阶段:即侧重于理论的启蒙思想发展阶段和在美国建国实践中完善的阶段。分权制衡理论基于对人性的一种悲观评价,是对人民主权理论所带来的“多数人的暴政”的一种限制和预防,是法治对人治的驱逐。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澄清汉字性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包括词文字和语素文字.古代汉字是词文字,现代汉字是语素文字.把表意文字理解为"以形表意"的文字是一种误解,认为汉字中的"字"与拉丁文字中的"字母"不可比的观点是错误的.文字的性质取决于文字系统中的单个符号和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中国的发展以197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顺利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社会主义改造,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后30年,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强盛,但是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如果说,正是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跻身世界大国行列,那么中国在今后的发展中解决一系列发展难题,也必然要靠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因此,认真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6.
司马周 《云梦学刊》2002,23(5):40-43
朱元璋统治期间 ,多次实施荐举制度。荐举制度的实行为文人聚会京师提供了契机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诗文创作的提高 ,并且造成文人群中“组诗”的大量出现。同时荐举制度在诗文理论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效应  相似文献   
7.
8.
本文提出了一个发展用户驻地网的思路,着重论述了发展用户驻地网可有效地打破本地固话垄断,兼述了发展驻地网对电信管制的影响及发展驻地网所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Having an unintended birth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the likelihood of having later unintended births. We use detailed longitudinal data from the Add Health Study (N = 8300)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 host of measured sociodemographic, personality, and psychosocial characteristics select women into this “trajectory” of unintended childbearing. While some measured characteristics and aspects of the unfolding life course are related to unintended childbearing, explicitly modeling these effects does not greatly attenuate the association of an unintended birth with a subsequent one. Next, we statistically control for unmeasured time-invariant covariates that affect all birth intervals, and again find that the association of an unintended birth with subsequent ones remains strong. This persistent, strong association may be the direct result of experiencing an earlier unintended birth. We propose several mechanisms that might explain this strong association.  相似文献   
1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low fertility and early age at sterilisation on women’s formal education and skill development in South India. Multilevel ordered-logit modelling of pseudo-cohort data re-organised from the three rounds of National Family Health Survey, and thematic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data collected from Tamil Nadu and Kerala states showed no evidence of women’s resumption of formal education or uptake of skill development training in the post-sterilisation and post-childcare period. While resuming formal education in the post-sterilisation and post-childcare period is harder to achieve for various individual, household, community and policy reasons, there is greater preparedness and support for women to undertake skill development training. As low fertility and early age at sterilisation are widely regarded as the emerging reproductive norm in India, post-sterilisation and -childcare women will be a significant population group both in number and in proportional terms. No government policies or programs have so far recognised this group. India’s new government should consider targeted skill development programs for post-sterilisation and -childcare women appropriate to their social, economic and educational level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of the family planning program, particularly female sterilisation,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and the wider society will otherwise be lo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