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项目缓冲分配影响因素,综合活动的不确定性、复杂度、持续时间比例及位置系数等因素,将项目缓冲分配到关键链各个活动上;然后,基于模糊方法确定项目缓冲的偏差控制基准,并利用统计过程控制技术实现对研发项目的动态控制;最后进行实验模拟,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管理软件项目工作量,本文研究了一个基于重大偏差标准的软件项目工作量管理模型。该模型利用过程控制的原理和数理统计的方法,提出依据重大偏差标准和风险储备时间对软件项目进行动态控制,并介绍了风险储备时间与重大偏差标准的定量设置方法。该模型涵盖了从风险储备时间的确定,到重大偏差标准的提出,再根据风险储备时间和重大偏差标准进行监控的整个过程。为提高软件项目管理精度,保证项目在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顺利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关键链项目缓冲监控可以防止缓冲在项目执行阶段被浪费,并保证项目的工期,有效的监控方法有利于提升项目的整体绩效。为了克服统一缓冲监控方法的不足,在保证项目工期的基础上,本文考虑成本因素对项目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工序成本和工期敏感度的差别动态缓冲监控模型。该模型考虑工序异质性将工序划分为成本敏感型工序和工期敏感型工序,根据工序的综合感知效用进行缓冲监控分配,并结合敏感度对不同类型的工序设置不同的监控基准点和纠偏措施。仿真结果表明,差别监控相对于统一的监控模式有利于实现项目工期和成本的双优化,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5.
经典关键链项目缓冲确定方法只考虑了一级链路上活动的信息,导致最终计算出的缓冲量不准确。基于此,本文首先通过对项目计划进行分形调整,利用一维关联维数确定不同级别链路之间的相关性,然后利用Logistic增长模型构建缓冲模型,将缓冲的确定分散到分形网路中相关链路的各个活动上,通过利用逆向选择原理确定均衡缓冲截取位置,并进一步确定项目缓冲。最后将本文方法与C&PM,RSEM,APD三种方法进行仿真实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在保证按时完工率的前提下,有效缩短项目工期,并降低项目总成本。  相似文献   
6.
为保证软件项目管理方法体系的有效性,提高项目成功率,研究了一种定量的、系统的软件项目管理方法有效性的验证方法.该方法结合大量的实际项目数据,通过对进度结果的数据修正,保证了数据的可用性;通过对短期、小数据量情况下的数据验证,保证组织能够及时获得项目管理方法的实施效果;通过对长期大数据量情况下的数据验证,保证组织能够对项目管理方法的实施效果进行长期的跟踪.通过对实际应用案例的统计分析发现,这些验证方法能够反映出组织所采用项目管理方法的有效性,并据此实现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项目的按时完工率,研究了一种实时滚动的动态缓冲监控方法。新方法充分考虑了项目不确定性的变化以及各活动之间的联系,基于活动的风险暴露度对缓冲总量进行分配,并根据缓冲量的实际消耗情况,将各监控点的缓冲监控剩余量按照活动风险权重因子进行实时滚动和再分配,对用于监控的缓冲量和监控基准点进行实时动态调整。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减少错误预警的产生和因此耗费的额外成本和时间,极大地提高项目的完工概率。  相似文献   
8.
基于规模的软件工作量估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软件项目的工作量,提出了根据规模进行工作量估计的方法。首先根据组织软件项目的历史数据,通过散点图,确定了工作量和规模之间是高度正相关的线性关系。接下来分别采用公式统计求解法、工具统计求解法进行回归,经过回归后得到了规模和工作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根据线性回归方程即可获得软件项目的工作量;为简化计算过程,也研究了利用编程统计获得项目工作量的方法。最终研究表明,通过这三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基本上是是一致的。通过线性回归方程的实际应用证明,这三种方法是有效的,适用于绝大多数软件组织,其估算误差最高不高于33.57%。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项目成功率,研究了一种系统的软件项目进度管理方法.该方法结合实际项目的案例,考虑到中小型软件项目的特点,通过获得项目的工作量及各阶段工作量分布,进行分解得到项目的进度;在进度分解过程中,充分考虑到项目资源的可靠性和可用性问题;同时,也对进度计划的细化和监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缓冲应该进行集中式还是分散式管理是项目缓冲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经典缓冲管理方法没有对此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在考虑开工柔韧性的情况下,研究并比较分析了两种项目缓冲的分配模式。通过对两种缓冲管理模型的研究,结合MATLAB仿真结果发现,缓冲集中式管理模式在考虑开工柔韧性的情况下,主要通过活动资源提前就位来抓住项目活动可能出现的提前完工机会,即通过可能的成本增加来换取可能的工期降低。仿真结果显示,在这种模式下,项目工期提前了8.67%,而总成本只上升了2.02%(主要是因为增加了资源库存成本和计划变动成本),由此可见,集中式缓冲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工期。而缓冲分散式管理模式则是现有缓冲管理方法的延伸,在考虑开工柔韧性的情况下,将项目计划做出不同程度延缓,相较于缓冲集中式管理没有了库存成本的增加,实验结果表明,当活动完工率落在概率分布函数的50%~60%之间时可得到项目的最佳缓冲分散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