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统计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产业集聚策动性机理:企业家创业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产业集聚的形成过程中企业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企业家是创业活动的主要策动者。企业家适应建设性危机并抓住新机会从事创业活动,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和有利于他们利益的条件,反过来,有助于外部资源的发展。企业家创业活动是产业集聚内生性的主要条件,产业集聚作为复杂的适应性系统,它的外部资源随着企业家创业活动而不断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聚生成机理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者对于产业集聚生成提出了多种解释.产业集聚生成机理研究可归纳为三个视角:区位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马歇尔外部性理论.通过综合国内外对产业集聚生成机理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学生学习和应用宏观经济学知识时,一方面缺乏知识体系层面的分析,另一方面具体内容分析无法深入。究其原因,学生没有建立宏观经济学知识的框架性体系,也没有形成相关内容的模块化。因此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框架性知识体系,教给他们建立知识模块化的方法,这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和系统地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和多层模型,从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多个维度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影响因素的特征进行了刻画,对场景变量影响城乡消费差异的程度进行测度。研究表明:边际消费倾向、物价水平、恩格尔系数这三个因素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规律相似,但从整体上看,前两个变量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波动更剧烈;与2005年相比,2010年城乡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之间消费的绝对差距、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都在减小;城乡之间消费环境的差距使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投资水平对城乡消费的影响力度在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聚根植性机理: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景海  陈雪梅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4):128-132,219
产业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初始条件和历史因素是经济学家解释产业集聚的两个重要维度。然而,初始条件和历史因素不能很好地解释区域进一步工业化和专业化过程是个体决策的结果。社会资本可以弥补这一缺憾,给予经济主体、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绩效以丰富的解释。产业集聚根植性来源于本地初始条件、历史因素和社会资本,它们推动本地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构成了产业集聚生成的根植性机理。  相似文献   
6.
预期、产业集聚演进与政府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产业集聚不仅仅是产业格局的描述,即经济活动在何处集中,更重要的是产业集聚是生产集中和要素集聚的过程.广为所知的是,新经济地理学强调贸易成本和企业层级的规模经济的相互作用作为产业集聚的源泉,排斥了制度(政策)在产业集聚中的内生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获得来源于产业在其内部集聚过程中的优势,但是产业发展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要具体地落实到某个具体区域.政府是产业政策的提供者,产业政策能够改变经济主体的预期,任何短期冲击或预期变化都会有其长期后果,因此,政策引起产业活动空间格局发生变化,从而把政策内生化于产业集聚过程.政府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顺势而为,制订基于本地区的产业政策,创造好的外部环境和保持产业政策的一致性、稳定性和透明性.  相似文献   
7.
空间经济学探讨的是空间承载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空间分布与经济活动空间区位的均衡化经济过程和动态化演变发展。空间经济学包括多个理论分支:区位理论(或经济地理)、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融合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更好地处理实际的包含递增收益和不完全竞争的空间问题,并建立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成功的将空间经济学融入主流经济学之列。空间经济学的发展仍然面临着所涉及的概念界定、模型拓展、区分其他可能的解释以及更精细的计量模型的经验证实等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