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钟无涯  颜玮 《城市观察》2012,(3):94-102
通过对深圳市1979—2009年的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回归与图表分析,描述深圳市的产业结构状况及其形成过程,指出了深圳开Z30年来虽经济成就斐然,但产业结构相比20世纪90年代仍无实质改变。文章依据分析思路认为深圳尤应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转换、升级,提升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形成更高效率经济增长方式并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实现经济体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经济统计的实践应用视角对自由度概念的产生背景、原因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对自由度概念的界定应当以抽样样本与统计总体的关系为契入点,而不应从统计方法角度出发。文章还通过案例对自由度在经济统计中的应用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经济的内生化转型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参与主体嵌于一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因此经济的内生增长与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经济的内生增长依赖每个参与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自由追求,政治与社会环境塑造市场参与者,同时参与主体也会寻求改变制度环境。当经济体制改革边际效用递减时可以重点选择社会体制改革,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市民社会以保持改革的渐进性和稳定性,同时主动寻求政治体制改革,以保持政治、社会与经济的相互协调和适应。  相似文献   
4.
产业转型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和内在动力。现实中许多国家和地区产业转型经常面临困境,而以产业这一"客体"本身为分析对象无法为产业转型过程提供更为坚实的微观基础。在主体方法论的视角下,以构成产业的主体,即企业、个人及其行为和互动为出发点,研究产业转型的过程及其均衡的决定。一方面,个人在既定的制度约束和信息条件下试着选择相应的行为策略,企业通过一体化决策不断改变产业形态;另一方面,企业和个人也有改变现有制度约束的需求和愿望。不恰当的政府干预却经常扭曲或阻碍这一过程的自发进行,从而影响产业的正常转型。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条件。但中国经济学与世界前沿明显存在较大差距,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知识、轻方法,重模型、轻思想,重理论、轻实际的浮躁现象。在深层次则体现为思想和教育市场与经济理论的背离,对经济思想史和数学的分离及不重视,对方法论和工具论的混淆及缺失,同时又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对话,以至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不深刻,对逻辑的追求不彻底。中国经济学教育可能的出路为:"粗放式"教育向"集约式"教育的转型;教学过程中对经济学规律的贯彻;课程设置中加大经济思想史和数学工具的权重;积极与其他学科对话,反思和修正现有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6.
钟无涯  颜玮 《城市观察》2013,23(1):169-174
基于PM2.5的视角,阐述了PM概念、背景及其在我国当前城市的PM2.5基本现状,并就城市发展与PM2.5关系从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生产方式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三个不同层面进行探析,认为改变城市生活方式对于缓解城市PM2.5问题作用有限,而根本出路在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生产方式转变,并且以法制形式将环境成本内生化于单一的城市经济绩效考核标准,才真正有可能解决PM2.5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7.
8.
语言转向构成了哲学史上第二次大的变革,原先在认识论中作为客观事实完美映像的工具:语言开始成为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这一转向对其它学科的影响极其深远并且有力促进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经济学却在这一科学潮流中落伍了,仍然困囿于逻辑实证主义,因此也导致了社会分化、价值失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可持续发展难题。未来经济学理论的修正和构建必须紧跟科学哲学的最新进展并反思自身的局限性,加快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融合进程,由客体世界逐渐回归主体世界,在主体意义上为经济现象建立坚实的微观基础,从历史和过程的角度探索经济运行的真实逻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