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东北是一个移民社会, 20世纪初至 30年代正是移民 (绝大多数为关内汉族移民 )逐渐走向高潮的阶段。同时,这一阶段也是东北经济迅猛发展时期,剖析二者关系对于我们今天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有助于清除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并推动人的现代化进程。然而,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却是以现代化合理性和合法性为前提依据的。现代主义并没有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扬弃,以至于产生了“现代性焦虑”和意义生活的丧失。现代日常生活世界的生存论转向有利于从微观领域颠覆现代主义的文化霸权。因此,应在现代日常生活世界中对“日常性”和“非日常性”进行双重批判,以建构一种能够不断自反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3.
刘举  刘超 《经营管理者》2013,(24):256-256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形成的原因:1.不同的个体应对困境的方式和心理承受能力存在差异;2.学生在学习、生活、求职等过程中面临着种种的压力和实际困难。通过分析原因,提出在高校构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及时有效地提供心理支援,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成为20世纪以来美学研究的时尚话语,所谓当代的美学转向,首先是美学在解构与重建的双重压力下的一种态度选择。消费时代大众文化凯歌高奏,审美泛化促成了审美与生活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但随之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消费时代的美学在妥协于日常生活中感性的欢乐解放的同时,更应坚守意义维度的批判与超拔。  相似文献   
5.
文化的现代化不等于反传统,而是立足于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从文化变迁理论看,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持久的灵魂和根基,因此,现代化应该为"文化保守主义"留有一定的空间。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合时宜与现代化的被误解同时并存,以至于形成了现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必须首先激活并点燃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这也是推动现代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民族自觉和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节约观教育是高校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校园过于重视硬件配置而忽视软环境建设,特别是西方价值观的文化传播引发了高校消费主义观念的泛滥,也使传统的节约观教育不合时宜了。因此,必须增强校园节约文化传播的控制力和整合力,改革传统节约观教育方式。应通过多种传播媒介和理念创新形成节约型校园运行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现代精神的苦恼源于自我意识的分裂及其与他者意识的对立。那个外化的自我意识沉沦于世并以物化意识和理性意识的姿态同人相疏离。社会系统是自我意识寻求外部确证的产物,但它却作为一种外在性的物质力量支配着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系统的片面发展催生了信仰危机、信任危机、情感淡漠、虚无主义等现代性病症,造成了人类精神生活的全面异化。“返乡”的自我意识必须摒弃物化和对立化的思维模式,在实现内部确认与外部确认相统一的同时,构建物质与精神、自我意识与他者意识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8.
刘举 《北方论丛》2011,(4):136-139
消费语境下,"感性身体"所进行的主体建构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消费主义释放了身体的欲望,却用细化的欲望生产和审美诉求使身体异化为对商品的依赖。因此,身体的解放是一项未尽的事业。马克思"实践身体观"的社会性、生产性将身体从"形象"中拯救出来,最终使身体生产向健康、自然、未来敞开。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性机制构建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提出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性体系的构想:领导重视,形成制度,突出实效;转变学生社会实践观念,满足学生需求;多方联系,寻求社会支持;建立网络实践平台,全程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实践教师指导,为学生提供全程服务。  相似文献   
10.
性过错通常是指无婚姻关系男女之间的性行为,自有婚姻制度以来就与之如影随形.性过错作为人类社会的持久现象日益受到社会学界的董视,许多专家学者著书立说予以揭示和研判,为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创造了条件.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论著多是从现代社会作出的横向考察,缺少纵向探讨,以往对秦社会性过错现象的研究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乏而难以深入.近年来地下资料的不断出土极大地改变了这种情况,本文拟结合传世文献对这一问题加以讨论,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