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秦一代,提倡“吏道”,重视“吏治”,把对官吏的管理提到重要地位。为了强化“吏治”,秦统治者奉行法家学说,推崇“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策略,极力凭借法律武器,将官吏的各项管理制度用法律形式加以确认,创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考铨任用、政绩考核和奖惩制度,使封建职官制度开始法律化,并收到了一定效果。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末农民大起义时“有叛民而无叛吏”①即是证叫。从现自秦法制史料看:秦统治者十分重视用法律手段调整社会关系,几乎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人形容案律“无孔不入”,绝非夸大其辞。秦始皇行韩非之说…  相似文献   
2.
论自治条例的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全面调整自治事务的总章程。民族区域自治法公布实施以来,围绕自治条例性质的评论和争议一直没有中断,这也是制约和影响五大自治区自治条例出台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自治条例的性质,认为自治条例具有法规性和法律性,是法规性与法律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为加强对回族人民的控制,雍正、乾隆两朝都比较注意用法律手段处理回族事务。根据本朝实际及回族特点,统治者确立了“因俗而治”、“以治众者治回民”、“刑用重典”的法律原则。在这些原则指导下,通过谕旨的形式颁发了为数众多的法令,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4.
纵观乾隆一朝 ,法律之于回族颇严。虽有“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但在执行上往往走样。仅从《清实录》涉及回民案件的处断看 ,其处罚不仅比《大清律》正文明显加重 ,而且与他族同类案件相比较 ,对回族尤为严苛。充分体现了乾隆君臣“重法治回”的思想 ,暴露了统治者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的民商事习惯调查运动,波及全国各地,调查内容之广泛、组织之严密,可谓空前绝后。以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所编辑的《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为基本研究资料,从债务担保、买卖关系、借贷关系、租赁关系、典当关系及债权消灭等方面对清末民初甘肃省的债权习惯进行简要评析,剖析各项习惯的利弊得失,以期对完善今天的债权法律制度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民族立法是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如何完善民族立法,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从正确认识民族立法面临的新情况、民族法体系的构建、自治立法权的规范和统一、民族立法理论研究等四个方面,对完善我国民族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的民商事习惯调查运动波及全国各地,调查内容之广泛、组织之严密可谓空前绝后。以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所编辑的《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为基本研究资料,对清末民初甘肃省的婚姻习惯进行简要评析,内容主要涉及婚姻预约、同姓相婚、孀妇改嫁、特殊婚习、婚姻解除等方面。通过剖析各项习惯的利弊得失,以期对进一步完善今天婚姻制度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8.
西夏上奏文书从有关史籍可知,数量不少,但是完全保留下来的并不多,这些文书就成为研究西夏与宋、辽、金关系的珍贵史料,也是了解西夏政治制度的有力佐证。本文简单地勾勒了西夏上奏宋、辽、金文书的概况,并对其进行了类别的划分,然后对上奏文书进行了粗略地探讨,以方便学者们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法和道德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在人类的特定历史阶段 ,二者不可或缺。从概念上分析 ,二者的区别仍然很明显 ;从功能上看 ,彼此间相辅相成、相互适应。实践中 ,法与道德在寻找契合点时常常发生矛盾 ,且主要反映在立法层面上。  相似文献   
10.
乾隆时,中国当代民族的分布格局已基本奠定。回族“大分散、小聚居”,人口众多,在清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强化对回族的统治,乾隆朝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回族的某些特点,通过谕旨、判例等形式产生了为数较多的处理回族犯案的特别法令。其内容涉及回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婚姻制度诸多方面。灵活性大、效力高、处刑重、针对性强。这些特别法令,充分地反映了乾隆君臣“以法治回”时“刑用重典”的基本精神。暴露了统治者在“盛世”光环下仍然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