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2篇
综合类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
张伟然 《中国学术》2000,(3):293-298
选择东汉政区地理这样的课题,处境颇有点像宋人做诗。钱钟书先生曾在《宋诗选注》的序中说过:“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所谓幸,指的是有了一个好榜样,可以省去许多探索之苦;而所谓不幸,则是面临着前人辉煌成就的挑衅,不得不付出更大的努力。对于做东汉政区地理,前面那座唐诗似的高峰便是周振鹤先生的《西汉政区地理》。  相似文献   
3.
“学者研究”从本期改版为“当代学术史研究”专栏。改版后,本栏目将既继续对当代一流学者作个案研究,又对当代学术争鸣、学术流变、学术现象作宏观扫描,且特别注意将个体学者的研究置于宏观的学术史背景之下来进行。对学风文风问题的关心和讨论,是学术界、教育界近来最引人注目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期发表周祥森、杨玉圣、张伟然、井建斌、杨守建诸先生围绕《中国学术腐败批判》一书而开展的热烈讨论的专题文章。这些讨论虽说围绕一本新书而展开,但所涉及的主题和问题却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较强的现实性的,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5.
福乎?祸乎?--也谈"核心期刊"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伟然 《学术界》2001,(4):159-164
近读周祥森先生《“核心期刊”论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严重危害》一文 ,颇觉痛快。———但在此须赶紧声明的是 ,笔者感觉痛快并非认为周先生说出了笔者想说的话 ,恰恰相反 ,是因为周先生在文中以编辑身份所叹的苦衷。也就是说 ,笔者的看法与周先生是完全相左的 ,特此写出来供周先生和其他有此雅兴的先生们批评。周先生的文章很长 ,牵涉的问题也比较多 ,在此仅就以下三点进行讨论。一、编辑应该干些什么活  周先生在文中列举的所谓“严重危害”共分六点 ,其中除第三点外 ,其余五点都涉及到编辑人员的职责范围———换言之 ,不妨表述为编辑…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从历史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对唐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弓研究员的《汉唐佛寺文化史》进行的批评性评论 ,指出了该书存在的史实史料、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工作态度以及具体结论中存在的明显的不足或错误  相似文献   
7.
无处登高     
张伟然 《学术界》2002,(3):261-264
我是在一次回乡途中偶然看到校友录上的黑框 ,才知道文元珏先生确实已经走了。当时正好在醴陵 ,文先生的老家 ,那里正好有一位毕业于湖南师大历史系的旧友 ,于是我赶紧向他询问。我想 ,以他与文先生同乡且又共系的身份 ,对文先生该了解比我多一点吧。孰料殊不尽然。他说 ,他与文先生并无交往。一来他考进系里的时候文先生已经退休 ;二来 ,更重要的一点 ,他听说文先生其人不好接近 ,大概属于恃才傲物的那种 ;只知道其学问非常之好 ,为陶公 (即著有《五代史略》的那位陶懋炳先生 )所佩服的两个人之一 ,而论著却很少。仅此而已。这番话让我颇感…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仪服文化及其与戏剧赛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平天国对于仪服非常注意。其制度发展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先后以攻破武昌省城、定都天京作为时段界线。根据时人的点滴印象,可知天朝的服饰出于戏剧道具、而仪仗则借鉴了民间祀神赛会的排场,尽管天朝对于戏剧、赛会多次明令悬禁。笔者认为,以天朝的文化环境而论,戏剧、赛会是其仪服文化的唯一渊源。  相似文献   
9.
释“湖湘”     
中国区域文化研究中,“湖南文化”多被称作“湖湘文化。”然以“湖湘”为湖南之雅称并不确切。历史地考察,“湖湘”实可为两湖之通称。“湖湘”并举,盖始于唐。张说有“游洞庭湖湘”诗。不过此处“湖湘”仅指洞庭湖。张说游“洞庭帕”(君山),以其水盛时“宛在太湖中,可望不可即”,特地选择“寒沙际水平”的季节①。其时洞庭湖已“秋水归宿壑,此(君)山复居于陆,唯一条湘川而且”③。故张说以湖、湘并举。宋代“湖湘”之称甚为普遍。见于官方文书者如“新利州路运判温益可湖南转运判官制”称:“湖湘之阻远于京师”’③;见于正史…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然 《江汉论坛》2005,(1):99-100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发展不仅大大丰富了现代地理学的内容,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历史学科的发展。如今,中国历史地理学已成为历史学研究中一个蔚为壮观的分支,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正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抚今追昔、展望未来,中国历史地理学应该如何在继承优良传统中规范自身、旁摄他学,在新的世纪达到新的发展境界?带着这些问题,本期特邀葛剑雄、侯甬坚、满志敏、王振忠、张伟然、华林甫六位教授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对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畅言所感,各陈所见,以期对中国历史地理学在诸如学风净化、学科建设等方面有所助益。编者希望并欢迎广大历史地理学者能够积极参与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